第七百八十七章 機器一轉,人心不古(第2/3頁)
章節報錯
生產力是什麼?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毫無疑問面前的蒸汽機就是生產力的一種。
陛下御馬監的良駒其價幾何?那可不是六兩半銀子一匹,那是千金難求之物。
于謙頗為讚歎的說道:“此物裝到馬車上,是不是就不用馬拉車了?妙物,妙物啊!”
“現在個頭太大了,裝不到馬車上。”朱祁鈺搖頭說道,小型化還得等段時間,朱祁鈺一直在推動大明的工匠對蒸汽機進行小型化,爭取將它裝在馬車上。
朱祁鈺搖了搖頭說道:“有人說,這馬力都節省了,更加節省人力,人力節省了,百姓就懈怠了,百姓懈怠了,就會惹是
生非。說什麼,機器一轉,人心不古。”
于謙愣愣的看著陛下驚訝的說道:“這這這,誰在胡說八道?不如送他去遼東煤鋼廠幾年,自然就說不出這等混賬話了。”
“讀書都讀到哪裡去了?”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百姓中日疲於奔命僅望片刻安寧,僅得喘息之機再為安生奔波,令順民心,此物大利大明啊,陛下!”
政令的就像是流水也應該有源頭,而政令的源頭就應該是順乎民心,方能長治久安,方能四維(禮、義、廉、恥)皆張,國恆不滅。
這東西陛下耗費了這麼多的心思搗鼓出來,顯而易見,是為了讓百姓們不再那麼辛苦勞累,是令順民心的具體表現,決計是和亡國二字,扯不上一厘錢的關係。
朱祁鈺搖頭說道:“翰林院的一個文林郎,叫鄒允隆,是正統七年二甲第五名進士出身。”
于謙這才恍然搖頭說道:“他啊,那就不奇怪了。”
正統七年三甲第六名是姚夔,就是江西左佈政方伯姚龍的表哥,此次郡縣安南,姚夔在雲貴安定大明後方。
同一批進士、同為名門望族出身,但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狗之間的差距還要大。
這個鄒允隆,于謙還真知道。
鄒允隆是福建泰安人,做人做事極其古板,是標準的崇古儒學士,十分不喜歡改變,時常對解刳院、太醫院、十大曆局、講武堂、講義堂、講義堂、巾幗堂提出尖銳的批評。
鄒允隆張口閉口就是祖宗成法,反對革故鼎新,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冥頑不靈。
不能把大明儒學士一概而論,這個概念實在是太寬泛了,崇古的酸腐儒學士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儒學士,都抱著一種看看再說的態度,如果有用,自然是五腳朝天,大喊聖明,如果沒用,抓到了把柄,那也是群而攻之。
“走,去看看朕的蒸汽機?”朱祁鈺站起身來,鄒允隆的奏疏朱祁鈺已經留中不發,到底有沒有用,留給實踐去證明便是。
南塘別苑建了水廠,水廠之內的水源,取自白雲山的溪水,沉澱之後,仍要過濾才透過管道供給匠城使用,這些水仍然是生水,不能直接飲用。
在衛生與預防簡易方中,胡濙倡議喝熱水,不喝生水,防止生病,大漢的天之驕子冠軍侯霍去病就是服用生水,可是柴米油鹽柴字當頭,柴、煤的價格能夠降下來,大明的百姓才能實現熱水自由。
實現熱水自由,已經成為大明再次偉大這個綱領之下的一個重要議題。
在南塘水廠,于謙第一次見到了咆哮的蒸汽機,不停的帶動著龍尾車,將水從沉澱池之中抽出,送入過濾池之中。
“此物,大利大明,大利大明啊。”于謙用力的擊掌說道:“我已經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看到它能夠裝到車上了。”
人人都能用上和大明御馬監良駒,那是什麼概念?對大明是何等的意義?在軍事之上,在海貿之上,在民生之上,蒸汽機的出現,又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于謙感覺自己的想象力已經不夠用了,而這一切,都是出自陛下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