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來到了御書房的時候,看著自己的次子一臉的莫名其妙,緊接著就是一臉的怒意,他還以為胡長祥犯了錯誤,皇帝給他這個老師父一點面子,不好處置才把自己喊來。

胡濙其實很少管胡長祥了,他已經明確了自己的追求,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早已不惑,不用胡濙多加管教。

」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胡濙行禮。」胡少師真的是生了個好兒子啊。」朱祁鈺滿是笑意的說道,示意胡濙免禮,就坐便是。

這話在胡濙耳邊,就變成了,你看看你兒子找的麻煩,連朕都沒法處置。胡濙帶著審視的目光看向了胡長祥。

胡長祥有些疑惑,他平日裡就養養老鼠,在解刳院當值,從來沒幹過什麼違法亂紀的事兒,這怎麼就鬧到了陛下這兒了?被老爹這一瞪,更是打了個哆唆。

」好事好事。」朱祁鈺示意胡漫不要用那個眼神瞪胡長祥,趕忙把事情說清楚。

胡濙這才瞭然,自家祖墳真的冒青煙了,看胡長祥的眼神裡這次不再是審視,而是疑惑,自己兒子能有這麼大的能耐嗎?

這孩子天天研究動植物,還真的搞出了一些大名堂來,一種可以在黑土地上廣泛種植的耐寒水稻。

利國利民也。

」先秦時有許子之道,著《神農》、《野老》、《宰氏》等,農家著作,奈何秦末亂世,天下爭雄,其文牘均散佚,今日胡少師次子胡長祥,重拾此道,朕心甚慰。」朱祁鈺略微有些感慨。農學在東漢末年徹底失去了傳承。

雖然天子每年春耕祭祀句芒,都會親自扶犁,而地方官員的考成之內,都有勸課農桑,但是農學最重要的思想,仍然因為儒學當道,不合時宜,最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儒家不是最喜歡講仁義禮智信嗎?為何農學這種大仁大義,反而會因為儒教的興盛而消散?儒家的核心不是仁義禮智信,而是尊卑貴賤,不逾次行,不要脫離本分,因此儒家才備受追捧。農家的核心思想是四個字,收穫均分。

就是種到了田裡的莊稼,所有的收穫,應該是這個社會上不同分工的人均分,王公貴族要和農民共同勞動,即君民共耕,而且獲得同等的勞動報酬,也就是收穫均分。

維護尊卑貴賤,不逾次行的目的就是自上而下、合乎情理的對下極致朘剝,你要講收穫均分,那還有必要分尊卑貴賤嗎?

所以農家的消亡,便是顯而易見了。

其實農學家們自己也清楚,他們提倡的收穫均分,和大同世界一樣,是個理想國,是地上神國,是很難很難,甚至不會實現的。

所以他們的主張,民以食為天重農桑,農為本民為基、明確分工以及推崇農具改造,提高畝產、改良作物,最後就是農產品價格和手工業價格維繫公平,

即便是如此,依舊艱難前行,最終連道統都消失不見。

論諸子百家,其實儒學的大同世界是最容易實現的,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帝制是一種妥協之後的最優解,圍繞著帝制產生一系列的階級,是必然的。但是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儒家思想變得如同直草一樣開始腐爛,脫實向虛,變得形而上起來,阻礙歷史發展。

」胡長祥這些稻種,為大明對東北三省的統治,是有決定性作用的,朕以為價值一塊奇功牌啊,朕有意打造一家農學堂,專門研究農具、肥料、農務、四時、植保、畜牧、以及農作物,改良農作物、對大航海時代下各種作物的研究,不知胡少師以為如何?」朱祁鈺看著桌上太醫院呈上來的奏疏,十分確信的說道。

主張收穫均分,在景泰年間,依舊是一件脫實向虛的美夢。

但是主張農產品和手工業製品價格維繫在一個平衡區間,提高農作物的

品類和數量,進而提高大明人口數量,還是可以想一想、盼一盼的。

」農學堂?」胡濙有些疑惑的說道:「需要單獨設立一個堂來教授農事嗎?」

朱祁鈺頗為確認的說道:」需要的,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掌握了江山社稷。」

」誰掌握了糧食…」胡漫面色數變,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陛下這一句話立刻就讓胡濙醍醐灌頂,這個時候,不是避嫌的時刻,胡濙的疑問,主要是自己的兒子搞出了耐寒水稻,若是設立農學堂,管學大臣自然是的二兒子,胡濙向來不喜歡自己的兒子在政壇裡沉浮,也能避就避讓。

但是陛下的話,讓胡濙立刻清楚的認識到,皇帝陛下比他更加理解農業對大明江山的重要性,這是皇權的延伸,也是大明興衰的大事這種時候應該舉賢不避親,禮法從來不是不便之物。

一個大學堂,從最初的醞釀到朝中決行、粗定、有成,需要多久的時間?

以京師講武堂、講義堂、講醫堂、海事堂、巾幗堂為例,海事堂一波三折,甚至改了個名字,從通事堂改為了海事堂,發揮作用最少也要三年的時間。

可這些學堂,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大明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

」那朕就把朕的想法,交給禮部廷議,拿出個章程來,這番建校,朕擬撥三十萬銀,以作籌建之費。」朱祁鈺見胡濙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便笑著說明了自己的打算。

和講武堂等學堂一樣,籌建的費用,由皇室內帑單獨撥付,日後的所有開銷和維護,由國帑內帑對半分開,這也是大明皇權和臣權、政務官和事務官、決策權和行政權多年博弈後的一個結果。胡濙一聽三十萬銀,再聯想到自己給皇帝張羅選秀也只有兩萬銀,只能說皇帝陛下果然該出手時,從無吝嗇。他俯首說道:「陛下聖明。」」胡少師生了個好兒子啊。」朱祁鈺示意興安拿來剛送來的大明奇功牌,掛在了胡長祥的身上,拍了拍他的胳膊,笑著說道:「好好幹,朕很看好你日後的臣就,朕希望,日後大明的糧食能越產越多,百姓們的肚子也能吃飽一些,要是想實現,胡祭酒要多多為朕分憂才是。

」臣定不辱沒君命!」胡長祥跪謝皇恩。胡濙和胡長祥站了起來,走出了講武堂聚賢閣,而胡漫打量著自己的兒子,有些好奇的問道:」你是怎麼做到的?」

胡長祥面帶猶疑的說道:」後山馬和大宛馬的串串,既有後山馬的耐力,也有大宛馬的高大,在奉聖州軍馬場內,大明的軍馬,比汗血寶馬跑的時間更久,比後山馬更加高人一等,即便是以兒子對軍事淺薄的認識而言,在馬上高人一頭,就是強悍一分。」

」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決定了它們的耐力,又是什麼決定了他們的身高、顏色、毛髮、尾長?這種雜合,只是在動物上,還是在植物上也有?」」這是五年前為了做此事的起因,太醫院在密雲藥廠有數十塊田,為了篩選出耐寒的水稻,孩兒走遍了順天府,又利用父親的名望從直隸各府、遼東都司取耐寒水稻,在密雲藥廠做了五年的實驗,將秋日最抗寒的水稻和稻穗最大的水稻的花粉互相雜糅,選育數代,方有此物。」

胡濙一愣,好像的確有這件事,每年皇帝要扶犁祭祀句芒,胡長祥請父親讓各地選育良種上送京師,而當時選的似乎就是耐寒種,還有耐病、根系大等等各種奇奇怪怪的要求,他這才知道兒子這麼些年到底在搗鼓什麼了。

」二位留步,這是胡長祥太醫的奇功牌賀禮。」成敬將奇功牌大禮包遞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