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用時政作為考題進行殿試和會試,並不

是朱祁鈺離經叛道,而是一種慣例,這其中最著

名的當屬崇禎七年時,崇禎皇帝的殿試九問。

崇禎的這九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問到了大

明的根本問題上,應答者的分析,個個鞭辟入裡

頭頭是道,每一個考生都回答到了點子上,可

是,十年後,大明還是亡了。

當年以一篇兩千雄文奏對而聞名天下的狀元

郎劉理順,字字珠璣,可是這些士子們懷揣著再

振大明的雄心壯志,在入了朝之後,是什麼表現呢?

碌碌無為,寂寂無名。

大明有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背後代表著什麼

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背後有著怎麼樣複雜的成

因,應當如何解決,在這一篇篇的社論之中,都

寫的清清楚楚。

連這些未入仕林的學子們,都對這些問題清

清楚楚,朝堂的明公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

可是朝堂的明公總是求著兩全,求著求這,

天下就沒了。

比如崇禎問:且流寇久蔓,錢糧闕額,言者

不體國計,每欲蠲減。民為邦本,朝廷豈不知

之,豈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

這問的是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在陝西的根基深

厚,大明多次進剿,這剛剿滅,官軍剛走,這起

義軍就如同春風吹又生一樣冒了出來?還不是無

地流民遍地都是,只要稍微鼓譟便可生事。

朝臣們的意見是民為邦本減免稅負,可是這

體恤百姓,又要贍軍,怎麼兩全呢?

兩全?

這天底下的事兒,怎麼會有兩全之法?

商輅得知陛下要在邸報上給天下考生劃重

點,就急匆匆的趕到了文淵閣,他不是來求陛下

收回成命的,他還沒有那麼大的臉面,他更不是

來求兩全的,陛下對科舉改制要全,天下儒生也

要全,這是求不到的。

他只是來求個體面,比如他說到的折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