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你皇帝就一點點錯沒有嗎?(第1/3頁)
章節報錯
創業難,守業更難。
自上而下的改革,比自下而上的爭道,更難。
在這個改革和變化的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兩難的選擇,如同一個天平一樣,到底該如何權衡如何抉擇?
標準是什麼?
需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準,而大多數人,指的是大明朝這個共同體,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是在維護大明的存續。
如何去判定什麼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呢?
就需要體察民情。
皇帝必然在九天之上,可是在九天之上,環視天下,就容易看不清楚到底什麼才是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那塊不起眼的七品參政議政的火牌,才是社稷之重。
大明至德親王朱瞻堪就明白這個道理,在監國的時候,做什麼都行,唯獨不肯拿那塊火牌。
得民心者得天下。
王直是典型的儒學士,他甚至認為陳循儒袍上殿是合理的,他對這句話極為熟稔,可是這大明子民的標準,在景泰朝發生了變化。
在景泰年之前,民大抵指的是遮奢豪戶,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夠參政議政,參與政務,並且影響決策。
而在景泰年之後,民指的是大明子民的每一個人。
天分重要,培養重要,可說到底,還是民心重要。
王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心滿意足的在胡淡的官邸和胡淡聊了很久,而後用自己帶的魚做了晚膳,才慢慢悠悠的回家去了。
王直回到家之後,並沒有馬上休息,老人覺都比較少,他點了燈,看著那石灰噴燈明亮的光線,出神了片刻,準備好了筆墨紙硯,把兒子叫來替他代筆。
他年歲大了,握了一輩子的筆,終究是拿不穩了。
「長安疏。「王直對著兒子說道,這是他要寫的奏疏,長安,長治久安。
這封奏疏很長,是他關於如何培養皇嗣的一些想法,尤其是和胡淡溝通之後,他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他怕不寫下來過後就忘了,或者說來不及。
陳循走了,沒能熬過這個冬天,王直物傷其類,也察覺到了自己大約是時日無多。
王直沉思了許久,一直沒說話,王直的兒子才轉過頭來說道∶「父親,夜已經深了,要不休息吧。」
「寫完它。」王直搖了搖頭,讓兒子繼續寫奏疏,他將自己斟酌好的內容,寫到了奏疏之中。
王直站起身來聲音略微有些大的說道:「變則通,通則達,天無永晴國無寧日,不變,期祖宗之法萬古長存,乃妄論。」
直到子時,這份奏疏終於寫完了。
「就寫到這裡吧,我到底還是大看了自己,國朝事物何其繁雜,想用隻言片語,論長治久安,胡塗了些。」王直拿起了老花鏡看了許久許久,才搖頭說道。
他想用一篇奏疏去論皇嗣如何培養,多少還是有些貪嗔痴三毒在身了。
「父親,還是早些休息吧。」王直的兒子再勸,這已經子時了,按照胡淡的養生之法,這子午覺已經到時間了。
「休息,休息。」王直笑著說道。
天明節的最後一天是在上元節之後,又稱小年,京師歡慶的日子終於結束,大家便開始忙忙碌碌起來,一年之計在於春,四處都是繁榮的景象。
而王直御賜的府邸內,則是一片素縞麻衣。
王直去世了。
在寫完奏疏的第二天,王直又審查了一遍,做了修改做成了定稿,午覺睡過去後,便再沒有醒來。
王直終究是沒有熬過這個冬天,年關年關,年前年後都是關。
朱祁鈺聽聞了訃告之後,愣了許久。
王直身體不大好,在王翱從兩廣總督調回京師之後,王直就開始將部事以及主持部議交給了王翱,後來徹底致仕,只做了泰安宮的西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