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天下第一陽謀?(第2/3頁)
章節報錯
「於少保聽到了朕要緹騎們辦翰林院,特來求情?」朱祁鈺直接開門見山的詢問,大家合作十餘年,不必要兜圈子繞彎子,沒那個必要。
于謙則搖頭說道:「一群通敵賣國的賊人,臣為何要給他們求情?臣只是擔心陛下氣壞了,若是陛下有氣,臣就陪陛下下兩盤【反腐抓貪】,讓陛下順順氣。」
陛下在反腐抓貪這個棋盤上的造詣,連反腐廳的吏部尚書王翱,都歎為觀止。
「真的?」朱祁鈺有些恍惚,今天于謙居然不勸仁恕了?要知道繞過三法司辦得案子,那肯定是人頭滾滾。
「真的。」于謙頗為鄭重的說道。
他真的不是來勸仁恕的,于謙最在乎的就是大明的利益,他用的詞是通敵叛國,而不是裡通外賊,比朱祁鈺一直以來的話,要重的多的多。
在於謙這裡,陛下心裡只要不擰出疙瘩來,那就無關緊要,左右不過是死幾個讀書人罷了,大明什麼都缺,缺優質煤炭、缺優質鐵料、缺黃金、缺白銀、缺黑金(石油),惟獨不缺讀書人。
陛下殺幾個,能殺多少?每天給陛下殺著玩,陛下行將就木都殺不完,說不定比之前還要多很多。
于謙比較擔憂陛下心裡擰出疙瘩來,這皇帝心裡擰出的疙瘩,根本不好解。
所以他過來看看,若是沒有,他就繼續忙自己的去了。
「於少保如何看待最近朝中這些傾軋之事?」朱祁鈺有些疲憊的問道,既然不是來勸仁恕的,那就問問于謙對這些事的看法。
「陛下,最近事由,在臣看來,都沒修一條京宣馳道來的重要,所謂天下第一陽謀的金刀計,和最近的事兒,就很像了。」于謙笑著說道:「不過小道爾,不足掛齒。」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長了,總能找到類似的原型。
比如金刀計。
投鞭斷流的前秦天王苻堅,手下有一個大將叫做王猛,此人是乃是魏晉南北朝功比諸葛亮的能人,這金刀計就是王猛所為。
朱祁鈺立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說道:「所謂天下第一陽謀,在朕看來,不能與隆中對相提並論。」
在朱祁鈺心裡,在古代天下第一陽謀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無出其右,而在近代的第一陽謀是《論持久戰》,再無與之可以媲美的國策了。
至於這金刀計,小道爾。
「臣以為是,金刀計看似左也是死,右也是死,可是這歸根到底還是陰謀,鬼蜮伎倆,陰謀陰謀終究不登大雅之堂,
這金刀計更像是王猛的汙點,而不是值得誇耀之事。」于謙對陛下的意見表示了高度的贊同。
王猛的評價應該更高。
可就是因為這金刀計,讓王猛的評價一落千丈,本來足以成為歷史長河一塊中流砥柱的王猛,最終成為了魏晉南北朝割裂的時代註腳。
前燕宗親吳王慕容垂,被朝中權臣排擠陷害,投奔了前秦天王苻堅,而苻堅聞訊大喜過望,因為在剛剛過去不就的枋頭之戰中,吳王慕容垂力挽狂瀾,威名遠揚,是個少見的能臣武將,哪怕是不能為己所用,也不能為他人所用。
就像現在襄王殿下突然跑去和林投靠阿剌知院或者跑去撒馬爾罕投靠了也先類似,阿剌知院和也先得樂到九重天去。
苻堅選擇出城到郊外親自迎接慕容垂。
但當時的王猛對慕容垂的依附頗為不滿,曾經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但是苻堅不認同王猛的想法。
後來,苻堅派王猛為將領,攻伐慕容垂故國前燕。
在臨行前,王猛要慕容垂的兒子為嚮導,出任參軍,而後王猛去慕容垂的府上做客,臨走的時候,討要了一把金刀。
到了作戰的時候,王猛又收買了慕容垂的家臣,讓這個家臣誆騙慕容垂的兒子說:「你爹跑回燕國了,你也趕緊跑吧。」
這位家臣拿出了金刀。
慕容垂的親信拿著慕容垂的金刀,讓慕容垂的兒子跑回燕國,慕容垂的兒子,一看這事兒肯定是真的,不疑有他,就跑回了燕國。
慕容垂還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結果苻堅並沒有處罰慕容垂,對待慕容垂還跟以前一樣。
所以這金刀計,看似左右都是慕容垂必然橫死,但是都因為做主的苻堅,根本不打算做掉慕容垂,最終沒有得逞。
和今日今時,翰林院這些人做的這個看似無解的局,襄王看似左也是死,右也是死的局,何其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