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京師搞宮變,得瞞得住陛下的耳目,不能讓陛下知道。而且還得自己的手下,不能抱著領奇功牌的打算把襄王給告了才行。

“我也是聽到了這樣的傳聞,說陛下宣德三年到宣德十年一直住在宮外。”楊俊十分確定的說道。

這股風力之大,就連在塞外剿匪的楊俊都聽聞了。

朱瞻墡是這一系列事情的親歷者,他解釋道:“其實當初也是有原因的。”

“宣德三年陛下出生的時候,宮裡正鬧著廢后的事兒,彼時孫太后和恭讓章皇后胡善祥各顯神通,陛下要是住在宮裡,吳太后又是漢王府罪眷出身,怎麼可能護得住陛下呢。”

這就是真相,宮裡鬧的正凶,廢掉胡皇后的理由是胡皇后只有公主沒有皇子,孫太后得位在即,有一個誕下皇子的妃嬪,孫太后能饒過吳太后和年幼的陛下?

必然不能。

昌平侯說起了傳聞,朱瞻墡自然要解釋清楚其中緣由。

“真的是見到個縫兒,這幫人都能鑽進去。殿下,今天出了些狀況。”楊俊不再糾結流言,而是開始彙報軍務。

最近一段時間,草原頻頻異動,楊俊今日去剿匪之後,就開始不斷的收縮兵力,這是在攢勁兒,拳收回來,打人才疼。

“兀良哈部很幸運,在永樂年間,他們站在了勝利的那一邊,也很不幸,他們是永樂年間的戰勝方。”楊俊說了一段很奇怪的話。

永樂年間兀良哈部組建了朵顏三衛隨著文皇帝南征北戰,成為了勝利者,在草原上稱王稱霸,這是兀良哈部的幸運。

可是隨著大明的興文匽武,兀良哈當初的戰勝方變成了了一種悲劇。

這些年,兀良哈部過得日子很不好。

朱瞻墡、羅炳忠都能夠理解楊俊的說法,他們已經在大寧衛這裡主持王化多年,對兀良哈部的朵顏三衛的境遇知之甚詳,他們的草場被奪走,他們的牲畜被劫掠,他們的女子被戕害,他們的壯丁被屠殺。

那大明已經開始王化韃靼,那麼兀良哈三部的日子好了嗎?好了一點,也就一點點。

至少大明軍在大寧衛,等閒之下,沒人敢劫掠兀良哈部了,但是大明也沒有給兀良哈部更多的優待,而是一體王化。

朱瞻墡的面色有些冷厲的說道:“永樂九年,文皇帝下敕諭三衛眾曰: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窮,設福餘、朵顏、泰寧三衛,授爾等官職,律各領其眾,臣屬既久,後竟叛去。”

這是朵顏三衛的第一次叛變,在洪武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滅亡,無主的朵顏三衛投靠大明,太祖高皇帝建朵顏三衛授予官職,安民生息,這僅僅第二年,朵顏三衛就叛了。

朱瞻墡繼續說道:“文皇帝敕又曰:及聯即位,復遣使來朝,朕略其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

“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

永樂元年朵顏三衛再次朝貢,文皇帝對當年事兒不加追究,又授予官職,生聚蕃息,結果到了永樂九年,和韃靼本雅失裡之戰中,兀良哈部不僅為本雅失裡前驅,還遣了兵馬窺探馬市。

文皇帝對兀良哈三部的敕諭評斷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

這和大明的主調並不盡然相同,在大明很多人看來,朵顏三衛就是文皇帝當年在塞外養的最兇狠的三條狗。

因為在很多民間故事裡,兀良哈部甚至是參加了靖難之役,甚至有很多傳聞說,燕王能奪位,完全是依靠韃軍兇狠。

但是這三條公認的狗,反覆叛了兩次,投靠大明不過是為了兩頭下注而已。

“兀良哈部最近和阿剌知院走的很近,孤當年去過一次和林,還以為阿剌知院就此能消停點,看來,彼時是實力不足,現在生聚蕃息,覺得自己又行了。”朱瞻墡嘴角抽動了下。

不亮刀子的王化,就不是完整王化。

古代皇帝為什麼不想搞改革,其實很簡單,搞改革就是給自己找麻煩,只要不亡國,享受不就好了嗎?求月票,嗷嗚!!!!!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