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馳道所及之地,皆為大明疆土!(第2/3頁)
章節報錯
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燕王的地盤,僅限於北衙、天津衛,北到燕山、南到雄州,東至渤海,西至內三關。
建文朝的地盤有多大?
除了燕府外所有大明疆域。
胡濙滿是感慨的說道:“建文三年十二月,太宗文皇帝在天津衛活捉了楊文後,揮師南下,穿過真定和德州的空隙,三月初一至宿州,三月初九至渦河,四月十四日過淮河,四月二十二日與建文君大軍戰於齊眉山,燕軍大敗。”
朱祁鈺一愣問道:“敗了?”
胡濙點頭說道:“敗了,齊眉山燕軍大敗,軍心動盪,燕軍眾將要求北歸,太宗文皇帝讓人站隊,北歸者左,南下者右,唯有朱能站在右側,其他皆為左。”
“太宗文皇帝一意孤行,南下靈璧,破城,俘虜建文君三十七員大將,包括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只有何福逃脫。”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太宗文皇帝入金川門,文武百官跪迎道旁。”
“齊眉山之戰前,燕府兩萬眾,自北衙南下沿途一千四百餘里,屢戰屢勝,氣勢如虹,齊眉山之戰敗後,兩萬餘眾士氣動盪難安,糧草不濟,人人稱敗。”
“深入敵後千里征程,我大明亦有。當時朝野皆嗤笑,燕王千里迢迢,奔波一千四百餘里,自己鑽到了齊眉山的口袋裡,被建文君抓了個正著,這可是燕王自己送上門來的。”
“但最後,還是太宗文皇帝贏了。”
胡濙說完了,便不再說話。
建文君的用法是對的,因為在明太宗實錄中,對朱允炆的稱呼就是這三個字。
但是建文三年和建文四年的用法不對,按照禮制,應該是洪武三十四年和洪武三十五年。
可是為何胡濙要說建文三年、四年呢?
因為景泰年間,雖然把稽戾王的皇帝位廢了,但是並沒有把正統年間的做的孽,扣在宣德年間,正統元年到正統十四年,在稽戾王實錄中,仍然以正統年論之。
那建文朝自然以建文年論之了。
胡濙不是不懂禮法,而是很懂禮法,一個年代,一個說法,因時而動,因時而變,禮法從不是不便之物。
瓦剌人當初怎麼形容景泰年間的大明軍,就是用大明軍來形容,因為在瓦剌人心裡,那就是天兵天將。
朱祁鈺沉默了,果然有軍事天賦的人,真的可以為所欲為之為所欲為。
從北衙南下,兩萬眾,面對數倍與己的兵力,齊眉山大敗後,再勝靈璧之戰,進而定鼎江山。
江淵沉默了片刻說道:“是我淺薄了。”
大明軍的悍勇,超過了江淵本人的想象力,這完全是正統十四年,大明軍在土木堡兵敗如山倒,天下傾危之後,給江淵造成了刻板印象。
原來當年的大明這麼強。
轉戰數千裡,千里不留行,大明軍也是可以做到的。
朱祁鈺看向了石亨,石亨面色極為嚴肅,坐的板正。
對於如何解決輾轉千里的後勤問題,朱祁鈺沒有軍事天賦解決,但是他有另外的法子去保證。
只是他還沒說,胡濙已經將江淵給說服了。
朱祁鈺和朝臣們深入的交換了關於西域行都司的意見,談話誠懇而富有成效,這是一次極為務實的會談,並且將會繼續對這一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朱祁鈺結束了這場關於西域行都司的討論,而後開始了大明又一次的鹽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