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翼說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明朝的丁銀、裡甲、徭役等四差銀由地方徵繳,並不會押解入京,都留給了地方。

大明的四差銀,都是建立在丁口之上,若是都留在地方公帑用於地方也就罷了,大多數都流入了貪官汙吏的私囊之中,大約就是鄉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的套路。

無錯

因為這涉及到了地方肉食者的錢袋子,所以每每遇到黃冊審編,有司為了增加丁銀,就會不顧及民生苦楚,應該刪的死丁不刪,不應該增加的未成丁的新口增加。

富人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丁差,山溝溝裡的貧者卻變成了上上丁,一人九錢,連黃口小兒都要被追繳丁銀,百姓逃亡,就成為了必然。

現象真實存在,問題是如何緩解這種社會矛盾和現象,原因分析的有理有據,沉翼是戶部尚書,是事務官,可不是文淵閣、翰林院、科道言官的政務官,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以景泰九年人丁為基礎,從此以後,無論生多少,新人口永不加賦。

也不用地方有司費盡心思編排了,百姓們也不用逃亡來躲避了,丁差就按當下億人口來核算。

新生兒的人頭稅,自此以後就取消了!

興安聽完了之後,止不住的感慨的說道:“看來最近戶部是真的不差錢啊,連這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都喊了出來。”

“破釜沉舟了。”朱祁玉十分確信的說道。

戶部是為了戶部自身的切實利益考慮,眼下開海如火如荼,只要市舶司正常運轉,內帑和國帑對半收稅,戶部就不會陷入年年虧損赤字,連京官的俸祿都無法足額髮放的窘境。

以前戶部是反對開海的急先鋒,比如永樂年間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就是多次忤逆太宗文皇帝,要求海禁。

主要是永樂年間的開海,是官船所得,皆入內帑,國帑一分錢撈不到,還要維護龐大的艦隊、為艦隊提供貨物。

現在的戶部成為了開海的堅實擁躉,主要是市舶司稅務內帑、國帑對半開,陛下的內帑更像是大明儲備金,這樣一來,戶部成為了開海的最大收益者。

戶部上下,自然是五體朝天的支援,戶部整天就是琢磨著如何將這種開海模式維持下去。

戶部比皇帝陛下更害怕人亡政息,對於戶部而言,沒錢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

所以朱祁玉才會說,戶部這次真的是破釜沉舟了。

“這份奏疏先給於少保看看,然後交給文華殿廷推吧,朕不做批覆,如果都同意,朕自然樂見其成,但是阻力很大啊。”朱祁玉陷入了沉思之中。

“臣領旨。”興安拿走了奏疏,去尋於少保去了。

于謙此時正在農莊法裡忙活,嶺南的情況和江西又有不同,趁著陛下到了廣州府的第一把火,于謙將嶺南地區的農莊法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四大家的良田,成為了官田而後用置換的手段,連田阡陌成為了農莊組建的第一批田。

這樣一來,嶺南農民參加農莊法熱情高漲,一些猶豫的小農地主,看到朝廷拿出了這麼多官田參與農莊,自然不再猶豫了。

剩餘一些,會隨著農莊法的不斷擴大,最終加入農莊法。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于謙摘下了斗笠,將手在短衫上擦了擦,腳踩在鐵鍬上,對著陽光開啟了奏疏,他今天是走進了田地,踩得滿腳是泥,考察田畝水文等事。

不會種地的世侯武勳,怎麼能做好百官之首的少保呢?

于謙看完感慨的說道:“好啊,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