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四大家分這五十萬兩,其實真得不算多了。
朝廷真的要收這筆錢,就得養這麼多的人,真的能到太倉的又能有多少?
其實也不是什麼划算的買賣,不如把坊牆拆了,朝廷不收,坐寇也別想收。
“陛下英明。”興安也想提醒陛下,收屋稅號銀,是真正的與民爭利,是殘酷的朘剝,尤其是在大明這種科層制官僚體系下,這加稅最後都要攤到老百姓的頭上。
“這年頭,想要增收,還是開海抽分收關稅靠譜啊。”朱祁玉點著面前的桉卷說道。
大明要設田制,抑制兼併,那就不能設立五十戶制,就沒辦法收屋稅號銀,為了一年不知道多少的收益,這麼折騰,不如開海,開海一念起,剎那天地寬。
朱祁玉拿起了另外一份奏疏,乃是戶部尚書沉不漏沉翼的奏疏,他在奏疏中,提到了百姓生育的問題,朱祁玉認真的看完了這本奏疏,連連點頭。
“朕最開始的時候是擔心沉翼做不好這戶部尚書的,畢竟沐陽伯金廉珠玉在前,現在看來,他還是不錯的,至少沒有脫離基層,憑空幻想。”朱祁玉拿著奏疏對著興安說道。
金廉是有戰功在身,曾經做陳懋的總督軍務去往福建平叛,而後做戶部尚書和大明皇帝配合極好。大明的新貨幣政策和開海事,在君臣的配合下,奠定了大明新財經事務的基礎。
沉翼的這份奏疏,講的是鼓勵生育。
在沉翼看來,大明就不要怕生多了養不起,生,可勁兒的生,能生多少就生多少,養不起就遷民,生下來,總要活下去的。
大明眼下只有萬萬丁口,如果大明眼下有五萬萬丁口,以大明現在的畝產,根本養不活這麼多人。
怎麼辦?
朝廷要調節這個矛盾,就必須要想辦法安置,那就不能再次海禁,得把百姓們都放出去。
勢要豪右們首當其衝,若是不讓百姓們吃飽飯,那可是要敲掉他們的腦袋,從他們糧倉裡找食兒的,自然也不會阻攔海貿。
戶部是大明開海的既得利益者,大明國帑,從來沒這麼闊過,雖然仍有偶爾要拆借內帑的窘迫,被陛下的大璫罵兩句討飯的,但借陛下的錢又不丟人。
在陛下那丟點面子拿到的是裡子,國帑充盈,面對其他六部,說話也氣實,過去因為連足俸都發不出來,導致誰都能踩一腳戶部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在沉翼看來,當下,是最好的鼓勵生育的時機。
在奏疏裡,沉翼將生娃的成本分為了三大部分。
一部分那是婚配成本,隨著大明大量進口朝鮮、倭國、安南、占城、呂宋等地的女子,婚配成本因為廉價的外番女子的衝擊,不斷降低。
第二部分是生育成本,隨著解刳院醫術的不斷進步,大明惠民藥局、大明行醫的增多,生育風險在降低,嬰兒存活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第三部分則是養育成本,大明民間普遍是父母幹活兒去了,家裡的老大看老二,老二看老三,孩子看孩子,成本自然會很低,也是長兄如父這種文化的社會基礎。
生,生的越多,大明的開海事就就越不能阻止;生的越多,就越不會人亡政息;生的越多,就能遴選出越多的賢良;生的越多,就越能倒逼社會生產力提升。
多生孩子,解百憂。
具體怎麼鼓勵?
“富者田連阡陌,官縉紳衿優免隱漏人丁,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奸猾之徒又託為客籍以為規避,反多徭役。丁銀與裡甲、均徭等四差銀留存地方,不入朝廷,私囊肥盈公帑虧築。”
“每遇編審,有司務博戶口加增之名,不顧民之疾痛,必求溢於前額,故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而增,甚則人已亡而不肯開除,子初生而責其登籍。”
“溝中之瘠猶是冊上之丁,黃口之兒已是追呼之檄,始而包賠,既而逃亡,勢所必然。”
“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朱祁玉看著手中的奏疏,頗為感慨的唸完了沉翼的最後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