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京軍而言,功勳,就是他們榮譽的證明。

軍隊始終是大明這艘巨舶前行的壓艙石。

季鐸趕到了密州市舶司是四月份,揚帆起航,到達倭國的難波京(大阪)是五月份,只要在海上不迷航,只需月餘。

而保證如此順利航行的自然是大明日益增多的舟師。

季鐸是正使,副使是李秉,李秉的女兒李凝一心想要嫁到泰安宮而不能。

季鐸的座艦,是一艘大明寶船,兩千料的寶船,這艘寶船是大明覆造船事至今唯一一艘寶船,也是大明現在唯一的封舟。

這艘封舟名曰開洋,長十五丈、闊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二十三艙,前後豎五掩大桅。

至於最大的九桅十二帆寶船,大明目前並沒有造船計劃。

除開洋號之外,船隊仍有三桅大船五艘,戰座艦二十餘艘護衛左右,使團上下共計四千餘人,船上攜帶瓷器、茶葉、筆墨紙硯、絲綢、棉布等物約三萬料。

大明使團出使倭國,倭國上下可謂是嚴陣以待,在平安京銀閣寺的足利義政收到訊息,立刻趕至波南京,等待使臣。

過百艘的迎舟從港口而來,將五桅大船和三桅大船拖拽至港口之內。

季鐸和李秉更換朝服,下船,至迎恩亭內,向西叩拜皇帝,足利義政帶著三管領和諸多名主三拜五叩。

隨後季鐸李秉捧聖旨,足利義政等陪臣班列左右,儀仗、金鼓開路,使團至請龍亭。

在三拜五叩的大禮之後,請龍亭祭畢,到這個時候,倭國才算是請到了大明的聖旨,才算是使團登岸。

此時季鐸仍然不能宣旨,捧著聖旨嚮導至館而去,宣讀了奉安詔敕,等待拜謁。

拜謁之人共分為三班,第一班就是足利義政、今參局和大老唐興等人入館,三拜五叩,天使立受,作揖答之;

第二班三管領為主,三拜五叩,天使立受,拱手答之;

第三班則是各名主入館,三拜五叩,天使坐受,抗手答之;

到此,季鐸等人依舊不宣旨,而是等初一、十五及逢五、十日,與倭國的國王,也就是室町幕府的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見面,這個時候天使上坐,國王下坐,國王應答應起立回答。

直到次月初二日宣讀第二份奉安詔敕,次月十六日天使移駕平安京銀閣寺,宣讀大明皇帝聖旨。

整個禮儀長達一月半有餘,即便是倭國王室町幕府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政,也要全程作陪。

季鐸直到六月十二日,他才在銀閣寺宣讀了聖旨。

兩位中官拉起聖旨,季鐸在閣前,大聲高喝:“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

這本聖旨,冊封了源政(足利義政)為日本國王,冊封了袁彬為袁氏名主。

跪在地上的足利義政五體投地痛哭不已,至於袁彬,並未趕至銀閣寺受封,他忙著平叛,剛剛剿完了赤松家最後的餘孽,正在班師回朝。

宣讀完了聖旨,季鐸被這長達一個半月的禮儀,折騰的夠嗆,打仗他不怕,就怕這種繁文縟節。

他錘著背開口問道:“袁彬他們到哪了?這比打一仗還累,下次誰愛當這個正使誰當,我不當了。”

李秉笑著說道:“一會兒就該到了,足利義政總是把心思用到這種地方,耍一些小聰明,也不知道說他聰明還是小兒愚蠢。”

袁彬缺席宣讀聖旨,是足利義政的刻意安排,明明冊封了兩人,奉旨的只有他足利義政一人。

室町幕府是政治力量,而袁彬的山野公方,是軍事力量。

足利義政看似得了便宜,他才是奉旨的唯一一個,可是在各大名主眼裡,這不是表明了室町幕府和山野袁氏不合嗎?

所以李秉才言小兒愚蠢。

“稟天使,御令和李賓言李大老求見。”一個宦奴在門外大聲的詢問著。

李賓言?

季鐸稍微反應了下,才想起了,唐興在倭國化名了李賓言。

“請。”季鐸坐直了身子朗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