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講義堂擴招(第3/3頁)
章節報錯
這次,他是有備而來。
他俯首說道:“陛下,也不是哪個軍生都能考中秀才的,畢竟只是衛所的儒學堂,教習也不是什麼大儒,科舉八股取士,他們能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屈指可數。”
朱祁鈺興趣盎然的說道:“你繼續說。”
興安認真的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軍生入了講義堂學一年,去做三年的鄉官,再回京,給軍生們一個增生的身份,入國子監,這不就有名師了嗎?”
秀才分為三等,最好的叫稟生,朝廷月給米六鬥維持生計,參加舉人考試。
第二等增生,就是增廣生員,既無稟米,也無職責。增生也可以入國子監,也可以參加秋闈鄉試,考取舉人。
興安的意思是,給肯去鄉里做官的軍生們一個秀才的身份,入國子監就學。
“增生好,但是得給銀給米,居京師大不易啊。”朱祁鈺想了想,補充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興安認真的思忖了下說道:“就按掌令官待遇給銀給米即是,營造官舍,鄉官贈生可住官舍,也解決部分的生計問題,安心參加秋闈春闈。”
“陛下,興文匽武可要不得了。”
“臣琢磨了幾年的時間,琢磨出點味道了來,這二十四年來的興文匽武,固然有大勢所趨,但何嘗不是因軍生能考中舉人、進士的數量太少了嗎?”
“衛所儒學堂並無大儒,能考中舉人的都寥寥無幾,更別提進士了。”
“這可不就是文盛武衰了嗎?”
軍事始終是政治的延伸,這一點上,自從五代十國的軍頭黑道政治結束,趙宋建立之後,基本上就已經形成了。
但是在政治博弈之中,軍隊出身的軍人,始終沒有多少參政議政的渠道,就連兵部尚書總是文進士擔任。
勳臣們又受限於自己的身份,最終導致興文匽武總是在發生。
就像是沒有通往劍橋大學的高速公路,是因為交通部很久沒有劍橋出身的常任秘書那般。
沒有衛所儒學堂出身的進士,朝中興文匽武自然沒有反對的風力。
即便是皇帝想要阻止,也是沒有人幫助皇帝做事。
趙宋時候,很多皇帝不是不知道軍隊的重要性,但是誰去做?
無人可用。
興安提出的諫言,大約相當於一種制衡手段,保持一定數量軍籍出身的進士,不說修建新的通往軍營的高速公路,至少在拆路的時候,會有人激烈的反對。
“大璫啊,平日裡你這不吭不喘,出這主意,不錯,很好。”朱祁鈺高度贊同了興安的想法,點頭繼續說道:“可以和禮部溝通一下,看看給鄉官們增生,會不會很困難。”
興安俯首說道:“臣和胡尚書透過氣,胡尚書提出了幾條補充的建議,他並不反對。”
“讓禮部上個奏疏吧。你這條諫言不錯,至少寫實錄的時候史官會為你勾勒一筆。”朱祁鈺十分欣慰。
他的確是有辦法,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朱祁鈺還是明白的。
興安繼續為陛下研墨,笑著說道:“為陛下分憂,乃臣之本分。”
胡濙很快就把早就準備好的奏疏,遞到了文淵閣,朱祁鈺硃批之後,在廷議中,終於開始推行。
講義堂正式從講武堂之內拆分,招生的範圍從軍卒之間的掌令官,擴張到了衛所的儒學堂軍生。
掌令官本身的五百生員不變,再增加五百軍生生員。
在講義堂畢業之後,可以下到鄉里之間為鄉官三年期滿,歸京做增生,入國子監考取功名。也可以到軍隊中充任掌令官,征戰四方。
這次的擴招,解決了部分的衛所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也解決了合適鄉官絕對數量過少的問題,更是部分解決了朝堂文武失衡的格局。
這件事朝中議論紛紛,但是講武堂、講義堂設立之初,就是陛下為了掌控軍權所設,這是不能伸手的地方。
不能向泰安宮伸手,也不能向軍隊伸手,這是兩條陛下登基之後的鐵律,錯非找死,否則是不會胡亂伸手的。
十日後,朱祁鈺收到了襄王的奏疏,黃龍和韋保被勸降了,畢竟八萬京軍還在貴州。
百姓們被安撫下來,但是有七千附逆作亂的軍士,襄王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暫時把這七千軍士扔到了六枝廠、滇銅廠、桐油廠、桐園裡內做苦役。
“襄王在奏疏中為這些軍士陳情,希望朕可以如同寬宥南衙叛軍那般,苦役五年抵罪。”朱祁鈺拿著襄王的那封奏疏,思考了片刻,硃批了襄王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