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登聞鼓響了(第2/4頁)
章節報錯
“是什麼事?”朱祁鈺拿起了自己的水壺喝了口水問道。
李燧顯然不是不懂規矩的人,他都要做進士了,能不知道登聞鼓茲事體大?
但凡是有能鳴冤的地方,他也就不會到承天門敲登聞鼓了。
胡濙站了出來俯首說道:“陛下按照大明祖訓,敲響登聞鼓後,任何人不得垂詢,還是讓這李燧自己上殿說吧。”
這是防止有人在最後時刻,威脅鳴冤之人。
“也對,宣苦主。”朱祁鈺點頭說道。
李燧就等在門外,他敲響登聞鼓之後,就被錦衣衛保護了起來,期間沒有人和李燧說過話。
李燧穿著一個破敗的儒袍,走進了奉天殿內,入殿三跪五叩,口呼萬歲,行了一個大禮。
朱祁鈺坐直了身子說道:“今天是放榜的日子,你不去東華門外看榜嗎?”
李燧跪在地上,顫顫巍巍的說道:“草民怕當了進士後,就不敢說了。”
朱祁鈺打量著李燧,看來這個李燧他很自傲,覺得自己必中,對自己的實力也有精確的把握。
“平身,起來回話。”
李燧大聲的喊道:“謝陛下隆恩。”
“說說是什麼事吧。”朱祁鈺放下了自己的水杯,頗為認真的問道。
李燧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奏疏說道:“草民為四川草塘百姓鳴冤,也為四川鎮雄府百姓鳴冤,為四川百姓鳴冤。”
朱祁鈺從興安手裡拿過了奏疏,看了許久。
李燧是隸屬於草塘安撫司,歸鎮雄府管理。
李燧說的是四川地方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叫做戥頭。
戥頭,戥子秤分量不夠的差額。
具體來說就是在地方在收稅的時候,普遍都會加一銅塊放在天平的另外一側,百姓納賦就要多交這個銅塊重量的糧食。
這部分就叫戥頭,在韃清朝,這東西叫火耗。
朱祁鈺將李燧的奏疏傳了下去,讓大家都看看。
戥頭的名目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李燧按著京師糧價折算了一番,每戶大約一錢八分銀,也就是四十五斤的米粱。
夏秋兩稅,就是九十斤糧食。
明朝末年徵三餉,最高的時候是每畝地,九厘銀。
如果按照一個下農十畝地計算,是九分銀,按照富戶八頃田算,富戶繳納七兩二錢。
這每戶一錢八分銀,對任何下農和中農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金濂看了半天,面色鉅變,憤怒的說道:“陛下,國帑可以是沒收到這部分藁稅,他們這是藉著朝廷的名義,中中飽私囊!必須要嚴查!”
敢借著戶部的名義,巧立名目,惡名歸了戶部,錢卻更戶部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金濂第一反應就是憤怒。
主要徵收的實在是太多了。
陛下的市舶司的稅滿打滿算也就一成,給銀也就六分。
他們居然要一戶收一錢八分銀,比陛下收的還要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