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瑕瑜互見,長短並存(第2/3頁)
章節報錯
大明什麼都有,為了適應不同的海況,有不同的船舶設計,皇帝需要用到什麼,選一個就是。
關於工匠、船員、出海行軍的勞動報酬、船隻規模、如何保障淡水食物等等問題,船舶攜帶武器,大明的鹽鐵會議持續了整整七日。
這僅僅是大方向上的確認,各部還要進行曠日持久的部議,隨後部議的結果,返回到廷議,最終在廷議中,確認具體的結果,由文淵閣票擬,朱祁鈺最終批紅開始推行。
為了響應事前有動員、戰後有總結的指導思想。
每次的航行,都會從下到上,做出總結,改進船舶的構造、比例和武器配置。
大明擁有世界上最精密的官僚結構,這些官僚的存在有利於大明的穩定統治,從西周時候就開始出現的科層制的官僚機構,為朝廷的長期穩定統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官僚機構,總是會出現問題,比如自從洪熙年間就開始的重文輕武、從正統年間就開始的黨爭、自始至終的反投獻的風力等等。
原因並不複雜,科層制的官僚機構和他們的家族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王直作為大明的六部尚書,吏部的天官,在放棄自己宗族的時候,立刻變成了過街老鼠,成為僅次於被胡濙譏諷的物件了。
此時的京師城內,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朝鮮的王叔李瑈帶著他的侄子王世子來到了京師,請求覲見,禮部鴻臚寺正在和李瑈溝通著覲見的細節。
第二件大事就是春闈,會試的進士出身,是天下讀書人所共欲。
景泰五年的春闈也不會如期舉行,而是要推遲一個月,因為所有進京趕考的舉人們,剛進入貢院,就面對了成堆的算學試卷。
吳敬作為翰林院掌院事國子監祭酒,在貢院開門的時候,就帶著教習直撲貢院。
景泰五年的算學已經開始計入成績了,所以吳敬要對他們展開長達一個月的算學突擊訓練,舉人們剛剛領了《管子集校》還沒開始看,就看到了小山一樣的算學試卷。
朱祁鈺親自下了批示,畫了考點,要求景泰五年的算學卷,無論南北中榜,都要以簡單為主。
大約就是小學六年級的水平。
小學六年級的算學,非常的簡單,最多出現幾道應用題,只涉及到了簡單的四則運算,部分分數內容以及現實問題。
大明的舉人已經是優中選優,能把晦澀難懂的四書五經讀通透的傢伙,對這些數字小可愛們,卻是兩眼一抹黑。
國子監的稟生、舉人,翰林院的翰林們對哀嚎連天的舉人則是幸災樂禍。
他們受這個罪,已經受了整整三年!
第三件大事,則是雞籠島的地理大發現,引起了及大範圍內的熱議,坊間的流傳很多,五花八門,已經快要被渲染成遍地膏腴。
對於這種熱議,朱祁鈺樂見其成。
對於土地,尤其是耕地的渴望,紮根在了每一名百姓的心中。
胡濙已經是太子少師了,雖然兼領吏部部事,但是多數交給了禮部左右侍郎在做,所以他的閒工夫就變得多了起來。
他找到了尼古勞茲喝茶,尼古勞茲的漢話已經非常流利了,雖然不會用典故,但是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漢話真的好神奇,只需要認識七百個字,就可以完整表述意思了。”尼古勞茲感慨了下中西方語言的差異。
表音文字,是有很多不方便的。
阿爾泰語系的突厥文、回鶻式蒙文字,都是表音文字,都是由各種母音子音字母構成,這些母音子音排列組合,就變成了文字。
然後這些文字,每出現一個新的事物,就需要多一個片語,多一次的排列組合。
也先不會寫回鶻式蒙文,所以他看不懂成吉思汗法典,對於蒙文,也先甚至不如王復都懂得多。
西夏和金國在兩宋交替的時候,都出現了自己的仿漢文大字,然後他們很快就棄之不用了。
在胡元統治中原的一百年時間裡,蒙古人逐漸使用漢文,而非他們的回鶻式蒙文,除了詞太多無法理解以外,還是不夠方便,出現一個沒見過的事物,就得排列組合一番。
胡濙笑著說道:“那倒不是,論衡曰:人有所猶,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瑕瑜互見,長短並存。”
尼古勞茲終於愣住了,呆滯的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胡濙就是在顯擺,顯擺自己的歷史長遠,而且根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