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孔乙己(第1/4頁)
章節報錯
朱祁鈺自從到了大明之後,從來沒有小看過古人的智慧,這一點從一開始他就確定了,他不跟朝中計程車大夫玩狗鬥。
玩不過。
胡濙每次都把政治事件,解析的很透徹,比如在這次朝天闕之前,胡濙就詢問《墨子》如何處理,提醒陛下慢慢來,小心他們的手段。
而且胡濙也在積極佈防,積極應對,並沒有讓事情滑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朱祁鈺從不小看這些人,他擁有的就是超越這個時代的眼光。
但是現在,他手中有一本書。
這本書是儒家經典,但是丘濬並沒有對利一字避而不談,這本書關於利柄,尤其是財經事務的洞悉,是朱祁鈺所沒有預料到的。
正統十二年,丘濬就給大明進行了全身檢查,並且提到了許多超越時代的財經事務的建議。
隆慶年間,高拱主政,終於部分實現了《大學衍義補》的內容,比如月港開海,比如海漕,比如軍事羈縻、政治羈縻和經濟羈縻。
丘濬在書中有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的梳理。
中原王朝這片土地,從來不缺少一眼萬年,有著洞察眼光的人,這就是中原王朝的韌性。
不過,丘濬說的很對,但是他做不到,也沒人能做到,就連於謙也不能,因為他們並不把持公器。
朱祁鈺可以。
于謙和胡濙都跟隨著陛下來到了講武堂,朱祁鈺對丘濬的書,愛不釋手。
儒學善變,早就變得不是原來的模樣了,但是這麼大的改變,朱祁鈺還是樂見其成的。
“也不怪江淵他們,他們看了迷糊,朕看了也迷糊。”朱祁鈺點了點丘濬獻的那本書。
他已經完全理解了江淵當時看到這些內容時候的反應,若非有正統十二年的考卷作證,丘濬很難證明自己就是原創,並不是抄朱祁鈺的政令。
簡直是太像了。
讀書人之中,是有人為了大明殫精竭慮的,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全都是好人。
于謙還是有些擔心,六科給事中罷免了好補,甚至陳循被革罷,也無所謂,他主持編撰的《寰宇通志》交給三元及第的商輅也行。
但是于謙擔心國家之制。
朱祁鈺看著于謙的神情,笑著問道:“於少保要勸朕仁善嗎?”
于謙搖頭說道:“不,陛下已經很寬仁了。”
朱祁鈺略有些憤怒的說道:“該死的是那些領頭的人,他們鼓譟生事,他們搖旗吶喊!事到臨頭,還想跑?所以他們該死,應當以謀反論。”
“但是被裹挾的人,應該教諭,不教而誅是為虐。惰則少思,勤則明智,乾點活就明白了。”
指望人類理性是件奢侈的事兒,一旦群情激奮,就很容易盲從,就很容易釀成不可控的後果。
即便是沒有胡濙的補救,朱祁鈺也會讓他們回國子監聽候發落,最後處罰的措施還是相同的。
胡濙給皇帝扯了塊布,維持了皇帝的威嚴,為讀書人扯了塊布,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這次三千餘學子到承天門朝天闕,是為了什麼。
但是在官面上,還是以獻書為由,而且這本書寫的真不錯。
多少證明了,不是儒學不懂變通,是有些人的腦袋過於迂腐了。
朱祁鈺若是一時痛快,天下不寧,搞成清末那種愈激愈殺,愈殺愈激,朝廷和百姓完全對立,最終就是失道天下。
于謙無奈的說道:“君出、虜入、播遷、黨爭,亡國四禍也。”
“事情止於有對錯之時,這是最好的結果了,若是到了完全不分對錯,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場,肆意攻訐之時,就是黨爭了。”
一個事件,應該利用賞罰,止於對錯之時,而不是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