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接著說道:“從各路商賈、賽因不花、和王復、王悅等人的情報中分析,瓦剌西進的訊息在西域引起了軒然大波。”

“帖木兒王國的孝子們,終於不再為了王位打的肝腦塗地,可以坐下來商量下,如何應對瓦剌西進。”

帖木兒王國,在洪武末年,攻城略地,西到小亞細亞半島,東至蔥嶺,南至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等地區,帖木兒給子孫後代們,留下了偌大的家產。

帖木兒不服大明,在永樂年間斷貢,並且東征大明,出發三天後,帖木兒本人病逝,這場東征,不了了之。

之後帖木兒的孝子賢孫們,開始了爭權奪位。

于謙無奈的說道:“永樂三年到到永樂九年,短短六年之內,撒馬爾罕城頭王旗四變。”

“永樂九年,帖木兒四子沙哈魯繼承王位,遣使大明,這才算安穩了下來。”

朱祁鈺愣愣的說道:“王旗四變?”

好傢伙,六年四變王旗,帖木兒一死,整個中亞亂成一鍋粥了?

失鹿則為末等秩王朝,誰都好不了。

帖木兒走的時候把王位給了孫子,可惜這個孫子也有個四叔沙哈魯,沙哈魯最後做了帖木兒王國。

政權更替如此頻繁,會讓無數人的野心,如同野草一樣的瘋長,最終導致地方叛亂叢生,國將不國。

朱祁鈺用了最大的決心,最鐵血的手段殺死了稽戾王,但是依舊摁不住野心家們造反。

于謙笑著說道:“正統十二年,沙哈魯死,把王位交給了兒子兀魯伯。”

“帖木兒王國王兀魯伯長期監國,支持者很多,他是個很富有才華的學者,他修建了西域最大的觀星臺,仰望蒼穹;修建了瓷廳,展示我大明瓷器。”

“兀魯伯這個人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宋徽宗。”

“當時帖木兒王國東西方向都有叛亂,帖木兒王國重鎮赫拉特被叛軍攻佔,當時兵權都掌握在能征善戰的兒子阿布都手中。”

“在冊立王儲的時候,兀魯伯寵愛幼子,便立了幼子,和掌握軍權的兒子阿布都,鬧得兵戎相見。”

朱祁鈺點頭說道:“父慈子孝兵戎相見,誰贏了?”

于謙想了想說道:“兒子贏了,兀魯伯被殺了。”

朱祁鈺喝了口茶,兒子贏了,就不能父見子未涼,抽出七匹狼了。

“很快,兀魯伯長子阿卜杜拉殺死了阿布都,登上王位,短短一年後,卜撒因又殺了了兀魯伯的長子阿卜杜**上了王位。”

“從正統十二年到景泰二年,短短五年時間內…”

于謙暫停了一下,他掰著指頭算了下,沙哈魯死、兀魯伯死、阿布都死、阿卜杜拉死。

于謙滿是感慨的說道:“短短五年之內,撒馬爾罕的城頭王旗四易其主,卜撒因遷都赫拉特。”

撒馬爾罕是中亞明珠,是一座2500年的古城,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甚至崩掉過成吉思汗鐵木真一口牙。

帖木爾王國從撒馬爾罕遷都到赫拉特,代表了帖木兒王國的衰弱。

比如衣冠南渡的東晉,比如泥馬度江的南宋。

什麼是孝子賢孫?這就是孝子賢孫。

偌大個帖木兒王國,因為爭奪王位,王室殺的血流成河,四處都是叛亂,四處都是戰火,這帖木兒王國分崩離析,並不意外。

朱祁鈺點頭說道:“朕聽明白了。”

“帖木兒因為東征大明,死在了出征的第三天,沒有將權力順利過度給繼承者,導致第一次帖木兒王國的王室同室操戈。”

“兀魯伯因為寵愛幼子,和掌握兵權的兒子兵戎相見,戰敗被殺,導致了第二次的帖木兒王國王未曾順利嗣位,再次城頭王旗變換,最終鬧到了遷都的地步。”

背刺與反背刺,造反與反造反,現實版背刺風雲4。

于謙俯首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鈺有些好奇的問道:“於少保研究這個幹嘛?和我們大明有什麼關係嗎?”

胡濙想了想問道:“最近帖木兒使臣,一直鬧著要走海路朝貢,是因為這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