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以泰安宮為準的標準時(第1/4頁)
章節報錯
喜歡偷,這不是南衙僭朝或者瓦剌的專有。
喜歡偷大明的各種東西的人海了去了。
在西漢時期,落下閎就造過圓儀,東漢賈逵在圓儀上加了黃道環,改稱為黃道銅儀。
東晉時孔挺製造了由六合儀和四遊儀構成的兩重銅渾儀,以後又逐步增加了三辰儀。
唐代李淳風所造渾儀已有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三重。
北宋的沈括對此作了簡化,將三辰儀中的白道環去掉,改稱渾儀。
元朝時候,郭守敬郭老神仙,喜歡跑到大洋、大漠裡觀星,就將渾儀再次簡化為了簡儀。
這種簡化,並非簡化功能,而是將其形制簡單化,方便四處帶著跑,分為了赤道經緯儀和立運儀(即地平經緯儀)。
正統二年二月,北京欽天監監正皇甫仲和等上奏,南京的觀星臺設有渾天儀、渾儀、簡儀、圭表等儀器,而北京在朝陽門外城樓上觀測天象,卻沒有儀象。
皇甫仲和要求派本監官一人前往南京,監督工匠先用木如是造之,運到北京後再用銅鑄造,將郭守敬的二十多種天文儀器盡數複製到了北京觀象臺。
北京觀象臺,位於北衙貢院對面的明時坊,也是欽天監的衙門所在。
正統四年正式落成,佔地四百餘畝。
這座渾天儀被朝鮮使者用一樣的仿造方法,復刻到了朝鮮。
就是用木頭製作一比一模型之後,回到朝鮮用銅鑄造。
後來渾天儀的歷史,被韓國偷了去。
韓國在韓幣萬元紙幣上,把渾天儀印上,並且說渾天儀是他們發明創造。
時隔將近六百年,大明都沒躲過韓國的偷。
偷,就是硬偷。
朱祁鈺看著手中送來的圖紙,看了許久。
“送於吳敬,讓他看看有沒有用。”朱祁鈺拿著兀魯伯的天文表、六分儀圖紙,這些文書中,還有很多數學論述,讓吳敬先看看。
興安領命,將文書交給了小黃門。
好人兀魯伯其實當上帖木兒國王也就兩年時間,就被他兒子給殺了。
現在卜賽因是兀魯伯的侄子,兀魯伯把自己的兵權悉數交給了兒子掌管,自己始終沒有停下研究天文學。
正統十四年,兀魯伯提前了四百年的時光,精確的測定了地軸傾斜角度,以此推算出了歲差。
元時郭守敬,為什麼會被叫做神仙?因為他製作的授時歷,其實就是大明的大統歷。
授時歷一直用了三百多年,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徐光啟等人修改。
正統十三年的時候,日食整整推遲了一天的時間,授時歷已經不再精準了。
兀魯伯的六分儀,建十丈高的目的,不是為了窮盡民力,大興土木,他是為了精準,朱祁鈺即便是遠隔萬里,也感受到了兀魯伯對天文和數學的熱愛。
一旦欽天監可以確定七十七年二分點移動一度是更加精準的歲差,那麼就可以證明,兀魯伯的地軸傾斜的角度六十六度是正確的。
那麼地球是個球,並且是個傾斜的球,也就可以證明了。
郭守敬透過計算其實已經確定了地球是個球,兀魯伯補足了傾斜角度給地球是個球增加了更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