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2/4頁)
章節報錯
李賓言深吸了口氣,許久未曾說話。
良久之後,李賓言才點頭說道:“你說的很對,袁指揮,我們日後還是不要這樣做了。”
“啊?哦。”袁彬點頭。
雖然不明白李賓言為何要這麼說,但是袁彬也覺得事情出現了偏差,這麼做的確不太好。
貝琳一共有三個任務,教諭,不教而誅是為虐,理所應當。
拱火,這個拱火主要就是搖旗助威,以壯聲勢罷了。
但是誇讚和帶頭衝衙,的確不太應該做,陛下就不會這麼做。
陛下只會教諭,拱火。
李賓言對著李賢嚴肅的說道:“但是這次,顏裴給錢讓遊墮之民錢財圍困府衙,卻是不爭的事實,解禎期、孔誠毅是幕後的主謀,這是不可能放的。”
“即便是沒有衝撞府衙,毆打朝廷命官,圍困府衙,也夠治他們的罪名了,罪惡必須得到審判!”
“若有罪責,我一力承擔。”
李賢連連擺手說道:“不是,我不是怕擔責任…我只是…”
李賢一時間有點語塞,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自己的想法。
李賓言笑著說道:“我知道,大道之行。”
“其實,是我著相了,我痛恨他們害死了大明軍卒,但是的確,冤有頭,債有主啊。”
袁彬歪著頭對著徐承宗低聲問道:“這吵了半天,最後不是一樣嗎?最後還不是抓著不放,送去京師查補?”
徐承宗認真的想了想說道:“性質不太一樣吧。”
“李賢這個捱打的事主,都沒有追究了,還有衝擊府衙,這一下子少了兩份罪名。”
袁彬點了點頭,應該如此。
“那李賢這頓打,豈不是白捱了嗎?”袁彬忽然意識到一個事實,開口問道。
徐承宗一愣,的確如此,笑著說道:“那誰讓他倒黴呢?”
李賓言拿著手中的那本萬言書,這是呈送御前的萬言書。
大明在之前,有沒有萬言書呈送陛下面前?
洪武二十二年,解縉中了進士,授其中書庶吉士。
高皇帝對解縉甚見愛重,在光祿寺大庖西室吃飯的時候,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解縉上《大庖西封事》事,萬言奏於御前,高皇帝大喜過望。
高皇帝在洪武初中時,以剛猛治國,給大明留下了很多的問題,這些遺留問題就是困擾晚年高皇帝的最大心病。
在《大庖西封事》萬言書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比如抽分減稅,從一成降至六分,就是基於此。
解縉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朱元璋和朱棣對解縉,都有著極大的期許。
如果解縉像胡濙一樣,不深度參與到永樂年間太子和漢王爭儲之事之中,老老實實做事,解縉絕對不會死。甚至可能成為大明輔國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