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2/3頁)
章節報錯
貝琳這塊信牌,自然假的,他有點惶恐,畢竟肚子裡的墨水連個舉人都不是。
但是李賓言告訴他,莫慌,學會閉嘴,無論說什麼,都以笑容應對。
具體而言,就是坐直了身子,滿是笑容的點頭便是。
貝琳被門人引入了榕園之中。
至此,貝琳終於來到了這盟會現場,連風裡都帶著胭脂水粉的香氣,坐在案桌之上,就有絲竹之聲盈耳,來往無白丁,皆是儒袍。
貝琳坐在一個角落裡,並不引人注意。
“今日集會,皆為勸諫陛下修仁政,明明德而聚。”坐在首位的男子振聲說道。
此人名叫解禎期,明初第一才子解縉的侄子,解縉被殺,解縉全家被流放,解禎期就是解縉全家被流放遼東之後的頂樑柱。
解縉被殺的罪名是私謁太子。
太子朱高熾在登基之後,就寬宥瞭解縉全家。
解禎期因此回到了北京,解禎期任中書舍人,從七品,解禎期曾經參與編修《明太宗實錄》和《明仁宗實錄》,修史乃是大功。
正統年間,英宗幼衝,解縉就找到了楊士奇,赴京陳情,奏復產業,解家終於沉冤昭雪,恢復了本來的規模。
正統十四年,解禎期辭官回鄉。
解禎期和朝中的吏部尚書天官王直保持著非常好的私人關係。
王直在解禎期告老還鄉時,還作詩一首送別。
解禎期坐在榕園寒草堂之內,看向了貝琳,滿是笑意的說道:“我們也請到了寧海方氏族人與會,共襄盛舉。”
貝琳微尷尬而禮貌的微笑的對著解禎期點了點頭。
貝琳的這個反應,一點都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因為貝琳的尷尬來源於祖上的恩怨,貝琳偽裝的方氏族人,方孝孺忠死建文帝,而解縉混成了永樂年間,大明第一才子。
這方氏族人和解氏族人,那自然是互相瞧不上,只不過是寧海方氏,還未被寬宥,解家卻被寬宥了,這見面更是尷尬了。
貝琳喝了口茶,繼續聽他們掰扯。
解禎期振聲說道:“奸臣矇蔽聖聽,陛下仁愛,德被億兆,是那松江市舶司提舉兩淮巡撫李賓言和兩江巡撫李賢二人,欺君妄上,專權而怙寵,蠹財害民,壞法而敗國,奢侈過制,毫無恭順之心!”
貝琳眉頭直跳,無論用哪個詞都好,非要用仁愛,陛下自己都知道自己殺性重,這解禎期居然給陛下臉上貼金,說陛下仁愛。
“對,沒錯!”中州端社、松江幾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等社的筆正紛紛應和。
中州端社孔誠毅站起來大聲的說道:“我們已經聯名上書,江南一千三百餘名士子的萬言書已經送去京師!只待陛下御覽,必能還這濁世朗朗乾坤!”
貝琳嘴角抖動了兩下,低聲問道:“若是陛下相信李賓言李賢,而不相信我等肺腑之言,若是愈激愈殺,愈殺愈激,陛下大開殺戒,敢當如何?”
“怎麼可能?法不責眾耳。”解禎期立刻高聲說道:“如果陛下要殺,朝中的明公自然會勸諫陛下仁恕之道。”
貝琳雖然在欽天監只是個小官,但是跟著李賓言查漏補缺,多少知道點朝堂的事兒。
勸仁恕之道的陳循大學士,現在去修寰宇通志了,另外一個勸仁恕之道的于謙於少保,反而被陛下說服了。
貝琳看著茶杯,有些嘆息的說道:“諸位若是忘記了順天府京師太廟稽戾王的頭顱,是不是不該忘記應天府天地壇腳下,三位親王頭顱啊?”
此言一出,寒風裹著窗外的大雨呼嘯而過,整個寒草堂內,一片寂靜。
陛下這個殺性之重,貝琳已經用最簡單的詞彙,描述了陛下的暴戾,讓他們都小心點。
孔誠毅搖頭說道:“我們是公車詣闕,上書鳴冤,怎麼會招致殺身之禍呢?”
“再說了,陛下要是殺性那麼重,不就成了太祖太宗皇帝了嗎?陛下他…不會的。”
孔誠毅越說越不自信,當今陛下的那個性子,其實在場的這些人,多少都是瞭解一些的。
貝琳坐直了身子,帶著尷尬而禮貌的笑容,低聲說道:“所以啊,陛下承列祖列宗之遺志繼位。”
貝琳今天來的目的,就是秉持著不教而誅是為虐,替朝廷,替陛下教諭,將這麼做的後果,明明白白的講清楚。
他選擇偽裝成方家人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方孝孺的案子提醒他們,不要心存僥倖,更不要抱著什麼法不責眾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