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1/4頁)
章節報錯
要說這個番都指揮馬雲,那自然要說道朱祁鎮。
正統八年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終於回過神來了,他好像被三楊給忽悠!
因為他的內帑越來越窮。
沒有了海貿,他的內帑連自己的開銷都顧不上了,更別提補貼朝廷的窟窿了。
其實從永樂年間開始,大明的官僚體系越來越龐大,時代在發展,官員的隊伍必然變得臃腫。
軍隊的軍費也開始與日俱增,包括了各種衛所儒學堂、惠民藥局的開銷同樣是越來越大。
但是大明的稅賦並沒有顯著的提高,朝廷已經開始入不敷出,文皇帝就經常拿內帑的錢糧出來補貼朝廷。
宣德年間,永樂重臣夏元吉,極力反對海貿,但是朱瞻基還是一力南下西洋,雖然規模小了點,但是依舊是賺的盆滿缽滿,朝廷度支,勉強收支平衡。
但是到了正統年間,因為停止海貿之事,朝廷整日要拆借內帑的錢,朱祁鎮在正統八年才意識到,海貿真的很重要。
正統八年,朱祁鎮要求南衙龍江造船廠,再建西洋艦隊,可是結果建了半年,別說船了,片板未見。
因為負責督辦西洋艦隊的是駙馬都尉趙輝。
南衙不配合朱祁鎮的詔命,但是有人配合。
福建福州府同知郭琰請旨開海,朱祁鎮首肯,開始在現在的月港宣慰司上營建修葺造船廠。
這個造船廠要追溯到永樂年間,在永樂大航海的十五年時間裡,福建造船廠,一共製造了三百二十餘艘船。
郭琰任八府總提調官,而負責督辦正統下西洋的還有工部侍郎焦宏。
一共歷時兩年,調動船工萬餘人,最終建成了一百二十艘海船。
這和巔峰時候的西洋艦隊自然無法媲美,但是也是有十二艘福船的超大艦隊。
番都指揮馬雲,被任命為了下西洋番都指揮。
正統十年,朱祁鎮一聲令下,南下西洋,賺錢去!
結果詔書還沒走到福建,就出現了福建民變。
那是一次在歷史上,只有簡單一筆的民變,記錄在了福州府同知郭琰的墓誌銘和一些隻言片語之中。
那次的民變,焚燬了大約十二艘福船,近百艘樓船、艨艟、鬥艦、戰座船、巡坐船等等。
這不是最後一次大明嘗試南下西洋。
天順元年四月,剛剛復辟的明英宗朱祁鎮,立刻再次準備南下西洋,因為景泰年間的戶部尚書張鳳的奏疏中,已經表明了大明的財政,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但是朝中反對的浪潮,鋪天蓋地,明英宗根本無法推行政令。
最終不了了之。
大明再次試圖南下西洋,就到了劉大夏焚燬鄭和航海圖的時候了。
這種博弈其實一直持續到了明末,崇禎皇帝收回月港宣慰司提督太監之後,才停止。
因為那之後,大明就已經日薄西山了。
景泰四年時,這個福建福州府同知、八府總提調官郭琰在哪裡?
在貴州思州府做知府。
郭琰從福建被扔到了貴州,從督造大明無敵艦隊,到了十萬大山裡治理土酋。
這就是在大明,支援皇帝南下西洋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