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1/3頁)
章節報錯
“陛下。”于謙嘆了口氣,語氣頗為無奈。
陛下嚴刑峻法,于謙並不反對,任何一個時代,任何時候,變法,就沒有不流血的,這一點,于謙當然知道。
商鞅變法,最後作法自斃,王莽改制,天下大亂,王安石革新,一地雞毛。
如何才能變法成功,對於于謙而言,陛下的這種嚴刑峻法的態度,是有利於變法的推動的。
但是對待百姓也嚴刑峻法,在於謙看來,反而是不利於新政推行的。
于謙俯首說道:“這天下百姓皆是陛下的臣工萬民,陛下乃天子至尊,更禮以教百姓。”
“應以德為本、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是故內聖外王之道,反之則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于謙這話並不是儒家經典,而是脫胎於《莊子·天下篇》。
講的核心理念,就是內聖外王的道理。
對內要以德行為根本、用仁善佈施恩惠、用禮義來規範行為、用音樂來調理性情、用法規區分事理、遵從大義確立標準、反覆比較獲得驗證、憑藉調查作出決策,才是內聖外王之道。
反其道而行之,就亂套了。
翻譯翻譯就是,朝堂,不是打打殺殺。
德、仁、義、禮、樂、法、名、參、稽,才是帝王之道。
這和陳循的道理頗為相似,但大相徑庭。
陳循只講仁義禮智孝,卻從來不講德法名參稽。
朱祁鈺卻搖頭說道:“道理都是好道理。”
“可是於少保,這富農現在還在觀望,稍有鼓動必然破壞方興未艾的農莊法,介時,有如何是好呢?”
“成事不足,但敗事卻是處處有餘。”
“那於少保看,這些富農會如何呢?”朱祁鈺反問了一句。
于謙俯首說道:“其實也簡單,他們有地,但是無人,只要朝廷朝綱不亂,自然無礙。”
“陛下所慮,其實陛下已經有答案了。”
“陛下在城裡做的就很好,抓丐籍,抓盜寇,這就斷了縉紳勢要之家的手。若是陛下的官邸營建好了,就斷了他們的腳。”
“勢要之家,無法操持富戶,這些富戶又如何敢擅動呢?”
“最後富戶就會發現,還是得加入農莊。”
“正如陛下之前說的那樣,縉紳們離開了百姓是活不了的,但是百姓離開了縉紳,反而會活的更好。”
“最近各村寨里正們,都帶著農戶們,開墾荒田,就是缺少牲畜,若是能夠每一里,都有一頭牛,那開墾的就極快了,要是有兩頭…”
于謙卻是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若是每一里有兩頭牛,那城裡的這些老爺們,人人都有牛肉吃了。
朱祁鈺想了想點了點頭說道:“但願如此。”
“報!報!報!捷報!”一個錦衣衛舉著一個鏢旗手裡拿著紅色的軍報,跑進了講武堂的主樓裡。
“宣府大捷!阿噶多爾濟率韃靼人未曾接戰,倉皇逃竄。”
“賈家營斬首一千一百人,俘三千九百三十二人,抓敵酋額爾勒克!”
“萬全都司斬首兩千兩百二十三,楊信、楊信、高遠率衛軍追殺三十餘里,斬首不計,也先倉皇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