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黨爭不斷(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廣坤所說的水力就是利用水力帶動水車,使連線在裝有木製齒輪的石磨轉動,用來碾壓、精磨石灰石。
用水力的好處就是能夠釋放相應的人力和畜力,而且工作的速度較之牲口要快的多。
在山東這樣的原始機械很多,比如說水力紡織機、水力磨坊之類,只不過山東地處北方,到了冬季枯水期,就會出現封凍的現象。
若是大規模發展水力,那就要開挖大型的水庫,以達到冬季也能使用的目的。
當然若是隻是為了研磨石灰石和水力磨坊這樣的設施,完全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開挖水庫,但是若是加上生產火藥以及利用水力鏜床來打磨火銃的槍管,那就十分有必要了。
李興之清楚地裡的在這個時代歐洲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水力炮筒鏜床,也就是主要用於打磨火繩槍槍管的水力機械。
據說這種裝置一天可以打磨一支火火繩槍的槍管,而大明的工匠們還在手工打磨槍管,內壁的勻稱與否都要看鑽孔時工匠的手感和技藝。
如果工匠的手感不好,就會造成槍管的口徑、槍管壁厚不一樣,導致火器射擊精度不高,極易炸膛,而且打磨的效率極低,有的甚至三十天才能打造一支槍管,而且質量還得不到保障。
這和明朝匠戶的收入和地位也有很大的關係,在明朝匠戶的地位甚至低於農民和軍戶,沒有地位,沒有收入,而且永遠只能做工匠,這讓他們根本看不到希望,這樣的工匠,能有何積極性可言。
其實和水力炮筒鏜床這樣的類似的裝置,在宋應星所作的《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富庶的江南就有很多商戶用來打磨玉器、寶石。
只不過朝廷官員固步自封,導致了制杖局寧可用工匠,也不肯使用這種機械,畢竟工匠的低廉的薪俸根本算不得什麼,而且還可以拖欠,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免費的勞動力。
靖北軍若欲發展壯大,那就必須提高匠戶們的積極性,用更為高效、精密的機械代替人力,如此才能打造出穩定的武器。
如今擺在李興之面前的有三個重要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第一條:提高匠戶的待遇,讓他們化被動工作為主動工作。
第二條:採購水力炮筒鏜床。
第三條:就是開挖大型水庫,保證在冬季枯水期,這些水力裝置還能夠穩定執行。
為此李興之又責成登州代理知府宋廣坤組織登州百姓開挖水庫,同時制定工匠的相關獎懲條例。
至於購買水力炮筒鏜床事宜,李興之準備請薛國觀幫忙,因為時下京中就有不少歐洲人,其中赫赫有名的就是日爾曼人湯若望,這廝不光懂的歷法還懂得鑄造火炮。
怎麼請,當然是到京師要了,有四千多具韃子首級又有大清的鑲紅旗旗主,李興之不認為崇禎皇帝會捨不得一個紅毛鬼。
由於邊鎮不可擅自入京,李興之依舊令馬三德和郎紹貞攜帶此次的斬獲走大運河前往京師,畢竟走水路既方便又順捷,七八日就能抵達京師了。
京師。
武英殿,東暖閣。
大明的崇禎皇帝臉色陰沉地看著跪滿一地的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