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四十七章 服眾(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代的軍制十分複雜,禁軍是中央軍,分別隸屬三衙,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其編制為廂、軍、營(指揮、都4級。廂轄10軍,軍轄5營,營轄5都。每都100人。各級統兵官分別為:廂正、副指揮命及都虞侯;軍正、副指揮及都虞侯,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馬軍稱軍使、副都頭(馬軍稱副兵馬使,都以下有軍頭、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這些都是正真的軍職不是表示官員等級、確定品位和俸祿而無實際職掌的虛銜,如太尉、通侍大夫、忠訓郎等宋朝實行「以文制武」,樞密院使和樞密院副使多由文人擔任,真宗以後,以文官任統兵官,督率武將,漸成慣例;安撫使、經略安撫使由文官擔任,武將擔任都部署(都總管)、副都部署、部署(總管)、副部署、鈐轄、巡檢、都監,號為將官,領兵馬,受指揮。宋朝的建國***「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後首都駐軍減少。
北宋開國,鑑於五代戰亂相尋、武將奪權、藩鎮割據蔚然成風。那時侯,節度使就是半個皇帝,弄好了稱帝,弄不好也能稱王,實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併了那是你沒能耐。
宋朝開國後,決策層就致力於結束這種混亂局面。於是,先透過一系列手段將節度使的權力化為烏有,再將禁軍裡有威望的大將派到地方當節度使。將地方精銳收歸中央,建立起一支強大精銳的禁軍,直接由皇帝統轄。地方只有老弱殘兵供官府差使,稱為廂軍。
這麼一來,節度使成了空殼子,廂軍都是老弱病殘,地方上鬧不起來了。禁軍歸皇帝統轄,輪流駐防京師,將領也要輪換,「山轉水也轉」,京城也鬧不起來了。
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這些從前的封疆大吏級的人物如今全是閒散人等,如果他沒有其他官銜職務的話,那他就是不幹事光拿錢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遙領,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刺史本來是一州之長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長官,刺史也只是個標示資望軍功的虛銜。
後來,節度使也不僅限於武官。宰相罷免之後一般給個節度使,如趙普兩次被罷免後的都被授以節度使。樞密使罷免後有時也給節度使,如吳廷祚罷樞密使,授雄武軍節度使。
從藩鎮退下來的節度使,一般授以環衛大將軍、或上將軍。如武行德、楊廷璋等。被貶的將官。如曹彬,歧溝關敗後就去天平節度使銜,綬環衛官。統一戰爭俘虜來的小國國君。如湖南周保權,入宋後封為右千牛衛大將軍。駙馬、國舅一類的人。如王承衍,王審琦的長子,封左衛大將軍,又將公主下嫁與他,這也是杯酒釋兵權時承諾的婚約。
禁軍三衙禁軍為北宋時期的正規軍隊,包括皇帝親兵。集中於京師,有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等號。也曾屯駐,駐泊、就糧於各地,是人數最多、素質最好、武備精良的軍種。分別由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步軍司三衙統屬。捧日等軍又以兵力情況分為廂、軍、指揮、都四級編制。後又特立糧禁兵,常戍地方。
三衙武帥在平時分掌禁軍,但無權調遣。樞密院和三衙分掌「發兵之權」和「握兵之權」,互相牽制。
宋初杯酒釋兵權就是針對這些禁軍***而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不但是禁軍大將、大藩節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軍中威望極高,這自然是一大隱患。
三衙的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一個是從四品,一個是正五品,為三衙長官的輔助。
皇城、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使(從五)、副使(正六)、宣贊舍人、祉侯。皇城以下諸司使皇城、洛苑、右騏驥、尚食、左騏驥、御
廚、內藏庫軍器、左藏、儀鸞、南作坊、弓箭庫、北作坊、衣庫、莊宅、六宅、文思、東作坊、內苑、牛羊、如京、東綾錦香藥、崇儀、榷易、西京左、右藏、氈毯
駐防禁軍統帥巡檢、都部署(都總管)、部署、鈐轄、經略安撫使。
宋初,有「巡檢」之名,是邊防軍統帥。如郭進以名州防禦使(虛)充西山巡檢(實),牽制北漢勢力。不過這個「巡檢」,顧名思義,也並不是全權統帥,而只是掌握巡查邊防之責。
後來,北方的遼兵成了重大隱患。宋朝在河北、山西(當時稱河東)的駐紮的禁軍激增,但是經常因為沒有統一的指揮而屢屢打敗仗。後來,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營」,置行營都部署統轄一個地域的駐軍,又以部署、兵馬鈐轄為分權達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仁宗時,西夏李元昊(趙元昊)攪得宋朝西北雞犬不寧。於是宋廷將陝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單位,相當於省)分成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後增熙河、蘭會兩路),各設經略安撫司,分別置於延州、慶州、涇州、秦州,並以當地知州兼任經略安撫使。經略安撫司下面也有行營,設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經略安撫使節制。不過,經略安撫使權力很大,自然不能讓武將來做,所以,四路經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韓琦、龐籍等。武將一般都做行營正副職,如葛懷敏為涇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帥,全部用文臣來擔任,用武將為其副。
王安石改革軍制,地方用置將法。廢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輪調,而於諸路設軍區之固定編制,配以將領統領之。全國總計九十二將,外加配屬於京師附近的其餘獨立的馬步軍指揮所,共有一百一十七個基本戰術單位。而在配置軍區的同時,作戰組織與部隊建制隨之進行調整,由上至下為軍、將、部、隊四級。前述之將即屬於於其中第二級,其指揮稱將,地位相當於舊制的都監,所轄兵力在後方如東南地區約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點或前線邊境地區如宋夏、宋遼邊境等地則可達六七千乃至萬餘人之間,相當於二十世紀的旅級乃至於師級單位。凡諸路將各置副一人,東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單將。將副都佩有調兵的虎符。另外,將以上等級指揮官有權舉護明習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參謀。
在將之下,又置有部與隊兩級。部者,營也,每部編制視兵種不同,約在三至五百人之間。一般馬軍一營三百、步軍一營四至五百,其指揮為部將。
部之下則為隊,轄五十人,指揮為隊將,隊以下每十人為一火,指揮為押隊使臣,但一般以隊為最基本的戰鬥編制。
將以上的級別便稱為軍,長官為統制,所轄將領數隨地區不等。譬如全國九十二將中,涇原路有十一將,延路九將,環慶路八將,秦鳳路五將,熙河路九將,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將,總計三十餘萬人部屬於西北宋夏邊境軍區,為對西夏戰役的主力。
嚴格說來,統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職於舊制中稱都鈐轄,為路級常設統兵機構,一般而言,每路設一鈐轄司,長官為都鈐轄。于軍區內實施職能時即稱都鈐轄,於領兵出戰時則稱為統制。
武將,武階官就相當於上校、上尉之類,而差遣則相當於軍長、團長之類。宋朝的傳統是「重階不重品」,統制只是一個職官,不表示級別,沒法對應具體軍銜,只是在出師作戰時才設定,相當於作戰部隊總司令。相當於現在的師旅級軍官,對照軍銜為大校。相當於現在的師長。宋朝武官有階官和軍職之別。武階官是表示官員等級、確定品位和俸祿而無實際職掌的虛銜,如大尉、通侍大夫、忠訓郎等,其升遷稱「轉官」或「轉資」。軍職為官員治卑的實職,如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都虞候、副兵馬使、統制、統領、正將、部將等,其升遷稱
「轉階級」。宋朝初級武官的來源,大部從有戰功的軍士巾提升;少數透過武學培養和武舉選任。武學學員來自末授職的使臣、蔭補子弟、京官保薦的平民。學習諸家兵法、歷代戰例及騎射等武藝。武學、武舉3年一試,合格者按等第授官,武學不合格者,續學次年再試,三試不合格者除其籍。
宋朝還在中央設十六衛官銜,如左右金吾衛的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稱「環衛官」。無職權,無定額,多為武臣贈典,用以安置升了官又被撤去實職的部校和將校。通常都校授上將軍或大將軍,將校授將軍,中郎將、即將。遇有戰事,往往從環衛宵中選任都統制、統制等主將。
軍官的軍俸,包括俸祿、職錢及各種名目的贈給、賞賜和補助。其俸祿按階官等級領取料錢、月糧、春冬衣,職錢按差遣的實職每月領取錢、糧;贈給、賞賜相補助,有的固定不變,有的不定時、不定量,但均按階官或軍職等第發給。
宋朝建有武官致仕制度。都校、將校一股年滿70為致仕(退休期,或授環衛官致仕,或授宮觀致仕,或帶職致仕,皆升轉一官。俸祿多為半結,部分有戰功的可領全俸。十將至押官,年65減充剩員,70退役,其衣糧亦各得原來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