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四十五章 召見(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宮,瓊林宴上。
其實,雖說各個學子對陸垚頗有微詞,但是,陸垚心中也明白,他們對自己有偏見的原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陸垚一樣,簡單準備一下就能透過科舉考試,更不用說取得前三名的名次了。
古代,學子們為了科舉考試付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巨大的。
中國封建zhuan制延續了數千年,在人才選用方面也總結出了自己的門口,從由爵位到察舉制再到科舉制,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而科舉制是面臨全國的選拔性考試,其難度不言而喻。
像蘇軾那樣能在21歲就中舉的天縱奇才只佔很少一部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只能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下碌碌無為。其實,古代的文人並不是滿肚子之乎者也的書呆子。他們可謂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們一生的目標就是參加科舉實現政治抱負。
所以,他們需要做的就只有兩件事:準備科舉和參加科舉。這一專注也讓人們將他們文弱畫上了等號。
而一旦考上秀才就有了功名,社會地位也會發生空前的改變。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士農工商依次排列。考上了秀才就相當於邁入了仕途,擁有身份象徵的獨特製服。而商人就算腰纏萬貫也不能穿著與身份不符的綢緞。
而作為現代認知裡最底層的秀才,其選拔也是十分嚴苛的,要想成為秀才必須經過三輪考試。每一輪考試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透過的人少之又少。
這第一關就是童試,這一場考試在縣城了就能參加。而這最簡單的童試也有人究其一生未能透過。童試合格後才能參加府試,府試透過後就可以參加院試。院試透過以後才能成為秀才。
這三場考試的難度依次遞增,每一場考試都需要極大的知識儲備。所以,古人的讀書之路遠比我們現在想象的困難,秀才也是有真憑實據的才子,絕不是簡單的酸腐二字可以概括。
成為秀才以後他們不僅可以實現穿衣自由,透過穿衣彰顯身份。最重要的是他們再也不用對知縣下跪,也不會受到刑罰。
《還珠格格》裡就有這樣的一幕,秀才大呼劉知縣的名字還大鬧衙門,滿臉都寫著傲慢無禮四個大字。可劉知縣卻未對他進行半點處罰,只在他對小燕子不敬時用戒尺打了他的手,只因為大清律令不能對秀才使用杖刑。
試想,在那樣一個嚴刑峻法的時代,不用被屈打成招是多麼的幸運。他們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那裡和知縣進行交流,能訴說自己的想法,呈上自己的證據。而這些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所以,光這一點就讓許多人對秀才肅然起敬,請求他們幫助自己對峙公堂。
當然,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秀才和士兵混在一起,或者秀才整日與其他百姓待在一起都是謬誤。秀才特殊的制服就已經將他們和別人區別開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自然不會混為一談。
作為專門準備科舉的文人,他們的所有時間幾乎都是在溫書,但仍要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成為秀才以後,國家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便會實施一些政策。首先,就是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古人實行土地私有制,但是百姓需要繳納田稅。古代的產量有限,一個龐大的家庭除去日常開銷,能剩餘的少之又少,這還是在正常收種的情況下。
要是遇到自然災害不僅可能顆粒無收,還需要繳納田稅,秀才就可以免交田稅,以此來增加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穩定執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
了起來,他們經常將秀才掛到自己的名下,以此來逃脫田稅。
當然,古代除了稅收,還有一個令無數文人聞風喪膽的苦差事,徭役。古代生產工具相對落後,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修築加固城牆,鞏固道路。作為百姓基本的義務,這些都是義務勞動。
當然,徭役分為兩種,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遇到戰事就會招收大量計程車兵,而被作為文官培養的秀才自然是不需要參加兵役。
由此可見,免服徭役就能讓許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國家的治理當中。而秀才總共有六種特權,每一項特權都鼓勵著文人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
當然,古代除了稅收,還有一個令無數文人聞風喪膽的苦差事,徭役。古代生產工具相對落後,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修築加固城牆,鞏固道路。作為百姓基本的義務,這些都是義務勞動。
當然,徭役分為兩種,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遇到戰事就會招收大量計程車兵,而被作為文官培養的秀才自然是不需要參加兵役。
由此可見,免服徭役就能讓許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國家的治理當中。而秀才總共有六種特權,每一項特權都鼓勵著文人參與到國家治理當中。
可全國人口龐大,有的人拼盡一生也只能終於秀才。只有少部分人能平步青雲,考上舉人進士。所以,《儒林外史》中50歲中舉的范進高興的差點一命嗚呼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他已經達到了萬里挑一的地步。
而很大一部分人就只能整日捧著書,成為他人口中的書呆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會中途放棄,選擇種田或者當個教書先生,碌碌無為過完一生。
秀才雖然透過了嚴峻的三次選拔,擁有很多特權但仍然還是處於底層,前路漫漫,稍不努力就只能被淘汰,成為滄海中的一粟,或許,秀才並沒有狀元的光環,也沒有俸祿侍奉家人,可這一切都是他們寒窗苦讀的胸章。雖然古代實行科舉制出現過布衣將相的局面,但因為種種原因寒門子弟真正能進入權利中心的少之又少,能成為秀才也足以成為全家人的驕傲。
雖然很多人曾批評科舉制度對國人思想的毒害,尤其是八股取士以後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可和他配套產生的一系列政策確實具有先見性,籠絡了無數的能人志士。
「寶劍鋒從砥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華夏文明史上人才輩出,有的是透過有權勢地位的親友舉薦,有的是從底層摸爬滾打一路考上來,透過自己的實力站穩腳跟。能提供這種機會的當屬隋唐時期創立發展的科舉考試製度,這種制度使得寒門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徑,也有可以報效國家,躋身朝堂的機會。
科舉考試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高考,在那個教育資源普遍向貴族傾斜的社會,若想子孫出人頭地往往要經由幾輩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
這種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那些意欲建功立業的「學霸」都削尖了腦袋拼命學習,只為在科考場上獲得一朝揚名的機會。「寶劍鋒從砥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華夏文明史上人才輩出,有的是透過有權勢地位的親友舉薦,有的是從底層摸爬滾打一路考上來,透過自己的實力站穩腳跟。能提供這種機會的當屬隋唐時期創立發展的科舉考試製度,這種制度使得寒門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徑,也有可以報效國家,躋身朝堂的機會。
科舉考試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高考,在那個教育資源普遍向貴族傾斜的社會,若想子孫出人頭地往往要經由幾輩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
這種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那些意欲建功立業的「學霸」都削尖了腦袋拼命學習,只為在科考場上獲得一朝揚名的機會。
「頭懸樑、錐刺股」這時常被家長揪著我們的耳朵往我們腦子裡拼命
灌輸的話,其主人公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分別是漢朝的孫敬和戰國時期的蘇秦,兩位如此拼命學習的刻苦精神成為千古學子爭相效仿的榜樣,也成為家長口中教育子侄常用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