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四十三章 索然無味(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古代,每逢金榜題名之時,全國各地的飯店、餐飲行業也隨之會繁忙起來了。
各種學子宴會,讓餐飲服務機構忙的不亦樂乎,由於宴請的賓客,以及表達謝意的物件不同,這宴會的名稱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說:考生宴請師長,表示對老師辛勤教導的感謝,這樣的宴會被稱作「謝師宴」。而親朋好友為祝賀考生升入理想學府的宴會,則被稱作「恭賀宴」。
這樣的宴請不僅存在於現代,其實,在古代也有與之相類似的宴請和聚會,而且,規模、費用、受重視的程度,都遠遠超過了現代。其中,有AA制的宴會,還有由國家買單的宴會。
根據相關資料中的記載,鹿鳴宴在唐朝時期,是由地方官員,為當地透過考試中榜的學子們,舉辦的一種宴請儀式,通常時間是在考試結果公佈的第二天進行。在該宴會上,會演奏《詩經》當中的《鹿鳴》篇章,來為大家助興,這才得了此名。
這種宴會,實際上是從周代「鄉飲酒禮」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聚會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後期,在宴會的菜餚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鳴宴變得名副其實,而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在唐朝時期,還有一款宴會,是比鹿鳴宴還高規格的一種宴請,主要是用來恭賀考入新科進士的學子們,而普通的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此類宴會的。到了宋朝時期,以中榜的學子作為宴會主角的飯局開始盛行,而且,聚會的規格也變得更高。
宋朝學子宴在延續唐朝宴會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可以跟國宴媲美的「瓊林宴」。在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會親自宣佈當年登科進舉的人員名單,並以宴會的形式進行慶賀。因為,這個宴會通常會在御花園的瓊林苑裡舉辦,所以,得了此名。
而文天祥,就曾參加過這樣的宴會,還寫下了《御賜瓊林宴恭和詩》:
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瓊林宴又被稱為「恩榮宴」。不過,因為習慣,在民間,對科舉進行的最高階別宴會,還是更樂於叫瓊林宴。
然而,有文狀元就有武狀元。文科生中榜大宴賓客,武狀元中榜也有相應的宴席,叫做「鷹揚燕」,比該宴會規格更高的是「會武宴」,這個宴會只有武進士才能舉辦。
現代人同學聚會,朋友聚餐,流行AA制付款,這樣的消費方式公平、公正,而且,對於個人來說,負擔較小,所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的付款方式。而AA制,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在中國古代也較為盛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
己湊份子吃飯的習慣,才發生了改變。到了公元927年,中榜的學子們吃「慶功宴席」,再也不用自己湊份子了,而是改為由朝廷買單的「公款吃喝」。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新中榜的進士們,參加聞喜宴的,會給予四十萬的賞錢,有吃有喝,還有錢,真是令人心生羨慕。
到了宋代,將後唐的這種做法繼續延續了下來,新科進士們組織聚會,不僅不用自己掏腰包,朝廷還會給更多的賞錢。根據文獻的記載,在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給了進士們賞錢三千緡,諸科是七百緡。到了宋哲宗時期,這個賞錢的檔次又提升了,不僅給進士們賞百萬錢,還給五百壺酒。像這種給科舉學子舉辦的宴會,種類很多,唐朝時期的「關宴」,以及「曲江宴」等等。其中,關宴的費用,都是由學子們自己出,而朝廷對這個宴會是不給賞賜的。因為,這個宴席屬於同學之間的告別宴,跟現在的「散夥飯」差不多,吃完了之後就各奔前程了,所以,也被稱作「離會」。
雖然,這個飯局是參與者們自己掏錢吃的,但是,並不屬於私人飯局,而是由當時具有公關性質的「進士團」一手操辦的,是屬於社團性質的集體活動。
古時,教育不像今天,採用嚴格的學年制。隋唐之後,科舉制度逐漸成熟,考試時間也逐步確定下來:中榜之日,便是畢業之時。
學子們中榜之後,首先要拜謝主考官,俗稱「謝恩」。《唐摭言》中記載:「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入門,並敘立於階下……拜訖,狀元出行致詞……便謝恩。餘人如狀元禮。」
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進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謝恩時,「畢業生」們按名次排好隊,狀元出列致辭,接著大家一一拜見主考官,作自我介紹,感謝座主(應舉士人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拔擢之恩。
隨後,主考官會帶領這群「畢業生」去中書省都堂拜見宰相,俗稱「過堂」。
《唐樜言》中記載:「宰相既集,堂吏來請名紙;生徒隨座主過中書,宰相橫行,在都堂門裡敘立……狀元出行致詞,又拜,答拜如初。」過堂前,相關官員會收取「畢業生」的名紙,然後仍由狀元致辭,其餘進士依次自我介紹並致謝。
科舉考試增加殿試之後,所有畢業生都成了「天子門生」,此前向主考官謝恩逐漸變成向皇帝謝恩,俗稱「朝謝」。宋代,皇帝為防止座主與門生結為朋黨,明令禁止新科進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謝恩,亦不準自稱「門生」,以後謝恩、過堂儀式都逐漸衰落。
清代的進士在朝謝之外,還要專門赴國子監和孔廟拜謁孔子。
屆時,狀元還會率領所有進士拜謁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校長)、司業(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有兩名)。三位「校長」分別給狀元、榜眼、探花進酒並簪金花,其餘進士由「校長」的屬官進酒並簪紅花。
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記載:「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彝倫堂,行拜謁簪花禮。」這一「簪花」儀式,與我們的「撥穗」頗為相似。
師者終其一生,只為「傳道受業解惑」,故無論是「謝恩」「過堂」,還是「朝謝」「簪花」,都體現著中國人尊師重道的優良美德。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如此「大喜」,怎能少得了觥籌交錯、對酒當歌的「散夥飯」呢?自唐代以來,科舉分設文武兩科,故而「散夥飯」也分為文武兩類。
文科設有「鹿鳴宴」「瓊林宴」等。鹿一直來被視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鹿鳴宴始於唐代,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宴席中會演奏詩經《鹿鳴》曲並朗讀《鹿鳴》詞以活躍氣氛。宋代范成大曾用「岷峨鍾秀蜀多珍,坐上儒先更逸群」來描寫
鹿鳴宴的熱鬧景象。
「瓊林宴」始於宋代,宋太祖規定,殿試後由皇帝宣佈登科進士的名次,並賜宴慶賀,宴席設在汴京城西的皇家花園「瓊林苑」,俗稱「瓊林宴」,也稱「聞喜宴」「恩榮宴」等。黃梅戲《女駙馬》中「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中提到的「瓊林宴」便是這個。
武科設有「鷹揚宴」「會武宴」等。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所謂鷹揚,是取「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後,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的歡慶宴會。宴會賞武狀元盔甲、腰刀等,另外諸武進士賞銀。與鷹揚宴相比,會武宴的排場更浩大,可謂群英聚會。
除了官方操辦的「散夥飯」,「畢業生」們自己也會籌辦宴會,尤以唐代的「曲江宴」為勝。曲江宴更貼近現代的散夥飯,吃完這頓,學子們就各奔東西了。故曲江宴也稱「離會」,晚唐詩人杜荀鶴曾在曲江宴後感慨:「日午離筵到夕陽,明朝秦地與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