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

一天過後,此時距離瓊林宴還只剩一天的時間,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討論的事情也就只有兩個。第一,就是明天要舉辦的瓊林宴了。

追溯史料,自唐中宗時,每年三月,朝廷便會為新科進士在曲江舉行盛大的遊宴之會,以示褒獎與榮恩,故得名“曲江宴”。

每逢盛宴當日,新科進士們便會盛裝出行,騎高頭大馬,一時風頭無兩,好不肆意。而後,遊賞結束,士子便會參與接下來的新科進士宴與宮廷宴會。

杜甫便曾描繪過這場宴會的奢華與精美,“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珍貴的駝峰,鮮美的白鰱魚,各種山珍海味令人目不暇接。宮人們越過宮廷門檻的步履如飛,卻不起絲毫灰塵,御廚們絡繹不絕地送來各類珍饈美食,供未來的國之棟樑享用。宴會盛大之景,不難想象。

而至宋代,科舉制度有所變革,士人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被大大鼓舞,文人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達到了空前的密切。於這一時期,科舉致仕,成為了大多數宋代文人的追求。

為與文人高漲的熱情相應,宋代各項政治制度皆為文人入仕大開方便之門。作為最高統治者,宋代帝王更是屢屢親自在金鑾殿上開科取士,以體現對科舉的高度重視,並藉助這一方式儘可能的保障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曾言,“昔者,科名多為勢家所取,朕親臨試,盡革其弊矣。”宋人於科舉的重視,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代自然沿襲了大唐的曲江宴習俗,大體形制與唐代無出一二。而為使天下文人皆能感受皇恩浩蕩,朝廷更是特意興建瓊林苑,以作為新科進士及第後舉辦宴會的地方,史稱“瓊林宴”。

即便北宋滅亡後,南宋建國,設宴地點有所改變,但宋人仍然選擇沿襲“瓊林宴”之名,其名稱與形制,都對元、明、????????????????清時期的科舉賀宴產生了極大影響。

瓊林宴雖是曲江宴傳承產物,但青出於藍勝於藍,瓊林宴的盛大精美程度絲毫不遜於曲江宴。這一點,從瓊林宴的舉辦地址中便可窺的一斑。

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瓊林苑中各類建築與景觀佈局錯落有致,無數名貴花草之間交相輝映,“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下有錦石纏道,寶徹池塘,柳鎖虹橋。”其精美程度與觀賞藝術性,無一不體現了宋人極為高超的審美水平與建築技藝。

不過,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瓊林宴極為龐大的形制規模。《宋史·太祖本紀三》中記載,開寶六年三月,宋太祖足足賞賜了二十三萬宴錢,為宋準等新科進士舉辦瓊林宴。而當時即便官至宰相,每月俸祿也不過三百千,在這樣的對比下,可想而瓊林宴的奢華程度。

在真金白銀的支援下,每一位參宴者無不為宴會的精美奢華程度驚歎。宋庠《庚午春觀新進士錫宴瓊林苑因書所見》一詩中,便從瓊林苑中的良辰美景,以及瓊林宴的盛大隆重兩個方面,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於這場盛宴中的所見所聞。

位高權重的帝王親信主持盛宴,御賜的賀詩與寶物源源不斷地從宮中湧來,就連掌管宴會吃食用度的主事,都是專門掌管帝王膳食的太官。在這樣的重視下,初入朝堂計程車子們深感天子重視,一時間感激涕零,再三叩謝皇恩浩蕩也成為常態。

至於宴會飲食,則架勢更為隆重。儘管在歷史長河中,已再難復原宋代“瓊林宴”真正的食單,但僅從史料的隻言片語中,其精細繁複之風便展露無疑。

“四司六局”分為賬設司、廚司、茶酒司、檯盤司,以及果子、蜜煎、菜蔬、油燭、香藥、排辦六局。各司各局的分工細緻程度,單從名稱設定中便一目瞭然。這樣的精細,即便是與今日隆重盛會相比,也沒有遜色絲毫。

不過,除此之外,小到會場的擺件設定、掛畫插花、燈光照明等工作,均會安排專人負責,以保證宴會所需的各類吃食用度一應俱全,程式安排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宴會準備人員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宏大,自然也可想而知。

更難以想象的是,這“四司六局”甚至還會提供各類人事服務,佈菜、倒酒只是最基本的服務,各類可能需要之物皆會隨時備用。這樣的完善流程和細緻服務,與今天的餐飲服務業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在這般龐大的服務隊伍下,菜品的精美卻絲毫不見不足之處。《清異錄》中記載,即便是規模程度皆次於瓊林宴的“燒尾宴”,食帳中所列出的菜品也有58種之多,各類產品一應俱全,甚至還有一道“素蒸音聲部”,以麵糰捏為七十個栩栩如生的歌伎舞女,極盡奢華精巧。

瓊林宴中的菜品自然也更是如此,“沼浮澠酒淥,坻聚舜庖羶。”美酒成池,美食如山,皆供每一位赴宴者享用,這般的盛會,又如何能不讓人醉心呢?只是這樣的繁華背後,是日漸空虛的國庫,是逐漸喜好奢靡享受之風的不良風氣,卻被利益既得者們所忽視。

文天祥高中狀元時,曾作詩《御賜瓊林宴恭和詩》,詩中詞句皆極力描繪宴會之盛,卻只叫人徒感末世之悲。即便國家已到危難之際,山河動盪,百姓亦生活於水生火熱之中,上層階級卻始終不肯放棄這樣的奢靡享受,實乃一國之悲。歸根到底,這樣極盡奢華的瓊林宴,是宋代統治者籠絡文人的手段,是宋代社會重視文人的體現,卻同樣是這個社會極盡奢靡浪費的風氣載體之一。

不過,瓊林宴也並非百害而無一利。賞景品茶,盡情享受十年寒窗苦讀來的成果,這於文人來說無一具有巨大的誘惑。這一宴會,也從單純的祝賀,逐漸上升為一種極為隆重的榮寵與皇恩。

《禮記》曾雲,“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瓊林宴也不例外,作為天子對新科進士的頒獎,這一禮能夠極大的強化君臣之間的聯絡。

宋代統治者們常常借這一機會,以恢宏龐大的盛宴,彰顯對天下讀書人的尊敬與重視。

在這樣無聲地昭告下,瓊林宴更如同如今隨處可見的宣傳語,竭力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向天下文人士子告知朝廷對科舉及第者的優待,為封建王朝源源不斷的招攬各地湧現的人才,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

宋光宗便在御詩中直言,“愛君憂國毋終怠,厚澤深仁賴廣宣。”瓊林宴的政治意義被一言道破,恢宏複雜的宴會形制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解釋。

為此,宋代瓊林宴一直以來有著賜詩的慣例。帝王往往會賞賜《大學》、《中庸》等諸類典籍,以鼓勵士子時刻牢記儒家的修身治人之道。

而發展至南宋時期,瓊林宴上還開闢了賜冰的傳統。受地理環境影響,南宋位於淮河以南,氣候溫暖潮溼,因此冰便成為了一種極為罕見的物品,非王公貴族等極為有錢有勢者,皆難以享用。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帝王為新科進士賜冰,既是為緩解他們於夏日的盛暑難耐,以彰顯天子的恩寵,也是對這些未來的國之棟樑能夠廉潔從政的殷殷期盼。

冰雪晶瑩剔透,又純潔無瑕。帝王如此賞賜,高中者自然也知曉聖意,紛紛向來時表示自己願為朝廷盡綿薄之力,效全馬之勞。顯然,瓊林宴在宋代統治者的恩威並施下,近乎發揮了其所有的政治職能。

而這樣不著痕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為封建王朝鞏固了統治基礎,使得對社會輿論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文人,皆在統治階級的控制下,為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平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同時,其教化作用也對君臣上下同心起到????????????????了莫大的促進作用,天子與朝臣之間的關係日益和諧,國家也自然會在這樣的治理中蒸蒸日上。

此外,瓊林宴到底作為宴會的一種,席案上各類琳琅滿目的食物,五花八門的飲食器皿,也是對宋代極為鼎盛的飲食文化的彰顯。其各類衍生出來的宴會飲食文化,均在中國烹飪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推動後世文化飲食發展具有可替代的地位。任何政治文化上的繁榮昌盛,都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兩宋時期能夠屢屢開展這般規模如此宏大的宴會,一方面來源於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以及長久以來經濟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與宋國朝開國以來逐漸形成的安穩盛世,以及日益穩定的社會秩序密不可分。

因此,除了上層階級重視的政治教化效能,瓊林宴同樣也作為兩宋時期一個極為耀眼的徽章。換而言之,作為宋代極為鼎盛的飲食文化的一個載體與縮影,瓊林宴無疑在極大程度上彰顯了宋代一片祥和昇平的盛世之景。

雖說能夠出席瓊林宴的人,從上到下,要麼是高官,要麼就是已經透過了科舉考試的考生,但是百姓們對於瓊林宴的話題,倒是討論的樂此不疲。而這次的科舉考試,陸垚雖說最後只是一個第三名,但是現在陸垚的名聲已經完全大過了蘇軾和曾鞏這個第一和第二名了。這其中主要還是趙禎直接公佈,會讓陸垚做樞密副使的官職,有些頭腦的百姓,已經不難從皇帝這個任命當中看出,陸垚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韓琦、范仲淹或者是晏殊,作為一個初入朝堂的新人,就能夠成為正二品的官員,足以見得趙禎對於陸垚的重視。更何況官職也並非是閒職,樞密副使,掌管軍隊和外交,將來陸垚的發展可以說是不可限量。

當然,百姓們談到陸垚,就又要說到今天大街小巷中傳出的另外一個重磅訊息。

“你聽說了麼,一會兒快中午的時候,在外城區有一個比賽。”

“聽說了,據說是探花陸垚大人舉辦的,好像是什麼比武大會。”

“之前搞出一個新蹴鞠大賽,現在這陸垚大人真是一刻也閒不下來,又去弄擂臺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