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年,剛從戰爭泥潭中擺脫出來的李元昊,又不得不重整軍隊,迎戰親率10萬騎兵的遼興宗,???????????????前期是打不過遼興宗,連續敗北,李元昊沒辦法,想要求和,正忽然狂風驟起,飛沙揚塵,暗無天日,遼軍沒見過這種陣勢,而李元昊見慣了這種反覆無常的天氣,立即抓住機會,猛攻遼軍駐地,遼軍大敗,遼興宗帶著數騎狼狽逃走,李元昊沒有窮追猛打,反而停下腳步,立即派使者前往請和。驚魂不定的遼興宗就算不甘情願也無可奈何接受求和,遼、宋兩家擺平了,西夏又多了喘口氣的機會。

對親人下手無情,更不要說外人。在對宋打仗的時候,李元昊有心腹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這兩個兄弟有權謀,能征慣戰。在三川口、好水川戰役中,這兩人謀劃甚多,宋朝忌憚痛恨不已。但他們利用離間計讓李元昊親手殺了他們,其實是中了離間計還是李元昊心裡不想留下他們都是未知數。

1047年,李元昊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已經活脫脫暴君的模樣。

他小人之心度天下人之腹,怕死後有人盜墓,下令民工每天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360座,作為疑冢,最後殺人滅口,將那些民工全部殺光。李元昊更加好色,他女人眾多也就算了,還好人妻,這個是危險的愛好,太子的未婚妻沒移氏,被李元昊看到,如此尤物,李元昊欲.火攻心,管不了這麼多了,納入自己宮中,太子怎麼能忍受,再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惱不過,鼻創發作。

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西夏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

與宋、遼打仗多次不落下風,李元昊自認為功業已成,他有太多隱藏在他基因裡的暴君潛質,如同兇猛的洪水決口,全都發洩出來。他生性暴戾,猜疑心特別重,因為他本人就是屍山血海中翻滾出來的,對與他相似的人,始終保持高警惕心。排除異己、防備親人,是他後期的主題曲。先是母族衛慕氏想要密謀殺了李元昊,被李元昊發覺,大怒之下,全部處死。母親家族的人如此不可靠,李元昊心一狠,先將藥酒毒死自己親生母親,再將衛慕氏全部斬首,滅族。這樣一個狼滅,殺人太多,容易反噬。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時的元昊剛剛宣佈獨立,他對於雙方兵力之間的對比,元昊可以說是瞭然於胸,他覺得,雙方一旦開戰,那麼最後落敗的必然是大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從張元參與和談回來到現在,宋朝那邊也沒有給出一個答覆,眼看著這最後期限將至,看樣子這一仗是不打不行了。

此時,站在殿下的,是元昊頗為信任的幾個大臣。除了張元之外,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學識淵博,熟悉歷史。西夏建國前後創制典章制度,多參與謀國,曾建議根據西夏境“蕃漢雜處、好勇喜獵”的特點,“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平以刑賞”,使“民樂戰徵,習尚剛勁”,對景宗規定各種制度有重大影響。大慶元年(1036)秉承景宗旨意創造蕃書(見西夏文),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筆畫繁複。群臣上表稱頌,景宗遂下令改元,確定為國字,頒行境內。又設蕃漢二字院,分別掌管與宋朝、吐蕃、回鶻等王朝的文字往來。

野利仁榮是党項民族的精英,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他堅決反對“用夏變夷”,即用漢文化取代党項民族文化的全盤漢化方針。他認為“一王之興,必有一代之制……昔商鞅峻法而國霸,趙武胡服而兵強。國家表裡山河,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日以兵馬為務,非有禮樂詩書之氣也。惟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其刑賞,則.民樂戰徵,習尚剛勁,可以制中國,馭戎夷,豈斤斤言禮義可敵哉”。他的這些主張,就成為元昊立國的基本方略,也對西夏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昊讓他擔任謨寧令(天大王)之職,是元昊身旁的主要謀士,也是夏國的精神領袖。

景宗正式稱帝時,野利仁榮和大臣楊守素實為謀主。立國後,官為沒寧令(即天大王),主持政務。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建蕃學,又受任主其事,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以蕃文書寫,教授蕃、漢官僚子弟,使學成後量授官職。各州也設定蕃學。五年死,贈富平侯。天盛十四年(1162),西夏仁宗李仁孝為表彰其制蕃字功,追贈為廣惠王。野利仁榮一生的重要貢獻,就是遵照元昊的意見,仿照漢字特點,創制出党項族歷史上特有的蕃書,即西夏文。他奉命演繹的蕃書“成十二卷,字型形方整,類八分”,約有6000多字。西夏大慶元年(1037年),元昊下令把他所創制的“蕃書”尊為“國字”,強行在國內推廣使用,規定“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在外交文書中,凡與宋朝的文書交往,採用漢蕃文並列,而與其它少數民族政權交往,則採用雙方蕃文並列。野利仁榮還特別重視培養本民族的文化人才,他主持在夏國內建立蕃學,並親自主講蕃學,培養了不少精通蕃漢學的專門人才。野利仁榮還傾注大量心血,把漢文的《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譯成西夏文,為推廣西夏文字,發展西夏文化做了大量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夏國人民尊為“聖賢師”。大約創作於夏仁宗乾祐十六年(1185年)的一首名為《頒師典》的西夏文詩歌中,曾讚揚了野利仁榮造字和辦學的功績。詩歌在敘述了漢族、吐蕃族各有文字後寫道:“各有語言各自愛,各有文字各自敬;吾邦亦有聖賢師,偉大名師數野利;天上文星東方出,用字引導西方明;招募弟子三千七,一一教誨成人傑。”野利仁榮還在改定本民族禮樂,建設本國官制等方面,同樣???????????????有許多重大的貢獻。

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野利仁榮去世。元昊“三臨其喪,慟曰:‘何奪我股肱之速也!’”贈富平侯。夏天盛十四年(1162年),夏仁宗仁孝再次追封野利仁榮為廣惠王。

野利仁榮加上張元,這二位可以說是李元昊的左膀右臂,其他的臣子們都已經從張元那裡得知了宋仁宗趙禎對於這次和談最終的態度,那就是,雙方是一定會有一戰的,而宋朝現在看來,負責前線指揮的,就應該是范仲淹和韓琦兩個人了。

“你們對接下來即將到來的戰事,有什麼想法。”元昊看向下面的眾人,說道。

大家彼此互相看看,卻是沒有一人站出來說話,顯然,他們都非常瞭解李元昊的為人。雖說現在是自己稱王,但是元昊生性暴虐,加上大夏一直以來的風氣,只要自己有一句話說的不對,說不定這李元昊就直接讓自己人頭落地了。所以這種情況下, 誰都不敢做這個出頭鳥

元昊當然也看得出來這些手下們的小心思,於是轉過頭看向野利仁榮,說道:“你有什麼想法。”

野利仁榮瞥了眼張元,接著看向元昊,說道:“我覺得,這大宋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現在我們兵強馬壯,即便是真的打起來也不用怕他們。而且,我們已經在各個戰略要地都部署了兵馬,所以根本不用懼怕他們。”

一旁的張元見狀,也是說道:“不錯,我覺得如果真的開戰,我們獲勝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其他人見這二位都表態後,於是也就紛紛站出來表態,表示支援張元和野利仁榮的想法。

元昊於是說道:“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等時間一到,就立刻開戰!”

話雖如此,其實張元倒是有些擔心,從他出使這些天和談的情況來看,雖說大夏這邊在按部就班的準備開戰的事情。但是那范仲淹和韓琦,給他的感覺,似乎也是有所隱瞞。難道說,這大宋也在準備開戰的事情,所以才會有恃無恐的拒絕元昊這邊提出的要求麼?張元不敢在往下想,但是從當前的情況看,也沒有訊息說大宋正在準備打仗。這自然要歸功於范仲淹與韓琦對訊息的封鎖,要準備開戰的事情,只有極少數的將領知道,而軍隊的運動,也都找到了正當合適的理由。

就在元昊這邊商量著與大宋關係的同時,陸垚舉辦的比武擂臺,也有了新的進展。

此時的擂臺已經進入到了最後階段,在表現非常亮眼的黎成、富紹隆、以及徐方被淘汰後,此時場上還剩下三個參賽者,除了一直存活到現在的莫迪之外,還有兩個人。

此時,臺下的富紹隆與徐方也算是達成了和解。富紹隆雖說是富弼的兒子,有些書生氣,但是因為自己喜歡武功的原因,他向來是非常崇拜武功高強的人的。特別是徐方,作為曾經和自己交過手的人,短時間內武功竟然能夠達到這個地步。如果不是自己最後採用的一換一的形式,讓二人都被淘汰掉,當時繼續和徐方消耗下去的話,那富紹隆清楚,最後輸的一定是自己。而作為徐方來說,雖說二人幾乎是同時落下擂臺的,但是當富紹隆選擇和自己進行一換一的時候,徐方知道,自己在那一刻,功夫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富紹隆,在某種意義上,徐方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復仇,在功夫方面戰勝了富紹隆。而富紹隆,在自己處在劣勢的情況下,依舊能想到辦法,讓徐方也被淘汰,在徐方看來,富紹隆也算是個可敬的對手。二人可以說就此化敵為友。

而場上,比賽依舊在繼續,剩下的三人,卻並沒有進入到混戰的局面,而是一個二打一的場面,被選做圍攻物件的,自然是之前在黎成被圍攻時候幫助黎成的莫迪了,此時他算是陷入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