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三十二章 元昊的準備(第1/2頁)
章節報錯
西夏,興慶府。
繼位之初,元昊就將興州,升格為興慶府。
自李德明遷都以來,就開始大興土木,興州已頗具規模。但在元昊看來,這還遠遠不夠。興慶府,要擴建,要更加龐大,更加壯觀,更有氣勢,更有威嚴。
元昊心中的都城,是大唐的長安、大宋的東京。
藉著朝貢和貿易的機會,元昊讓國中最好的畫師,混雜在使節隊伍中,去到長安和東京,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將所見所聞統統地臨摹了下來。
看完畫作後,元昊更覺得興慶府陋不可言。
在他的要求下,党項的能工巧匠們,絞盡腦汁地提出一份又一份新都的設計方案,很多人還為此掉了腦袋。最終讓元昊眼前一亮的,是一份整體形似鳳凰的新都設計方案。
舉全國之力,耗數年之久,落成後的新興慶府,金碧輝煌、莊重恢弘,恰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這是千百年來,在西北邊陲之地,第一座可以稱得上是巍峨、壯觀的城市。
鳳凰的頭部,是都城的正門,大夏門,巍峨高聳,壯觀威嚴。從鳳凰的頭部往下到尾部,由外而內,分別是外城、皇城、宮城。外城的東南西北各有兩門,東西方向還有兩座水門。一條筆直的大街將城市分割開來,讓整個城市左右對稱。城中市坊相隔,星羅棋佈,官民分地而居,秩序井然。宮城仿照大宋的東京,分為東西兩部,分別是皇帝和太子的寢宮。宮城內,建有一座壯觀的宮殿,名叫興慶殿。大殿主體高三層,是整個宮城的最高點,登樓遠眺,可以俯瞰整個興慶府。
在鳳凰的兩翼,引黃河水、修運河,形成兩條黃金水道。在水道兩邊,仿照汴河兩岸,店鋪林立、勾欄瓦肆,繁華異常,喧囂熱鬧。在兩翼的盡頭,修有兩座皇家園林。園林裡,碧波盪漾、亭臺樓閣,垂柳依依、花香四溢,一派江南風光。
???????????????千年前的興慶府,已是不折不扣的塞上江南。
党項人,從君到民、由貴到賤,人人信佛、人人崇佛。在新都的郊外,便先後建有戒壇寺、高臺寺、承天寺等。寺廟內,晨鐘暮鼓、香火鼎盛,佛塔林立、巍峨高聳。
這是座夢想之城。恢弘形似長安、繁盛又如同東京。
元昊,夢想成真。
新都落成的那天,元昊,這位党項最偉大的首領,獨自登上興慶殿的最高處,俯視著腳下的興慶府。這一刻,面對那壯麗的城市、喧囂的市井、寬闊的街道,他有些恍惚。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為了現實。強烈的不真實感,刺激著他的神經。
當然,更多的是驕傲和巨大願望被滿足之後的自豪感。千百年來,偏安一隅、陋居鄉野的党項民族,終於擁有了一座真正的都城。這是富足之城、恢弘之城、偉大之城。
這一刻,縱是如元昊這般,鐵石心腸的狂人、強人,也忍不住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甚至如常人般熱淚盈眶。在熱淚中,他體驗著人生的極致快樂。
西夏是以党項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党項原屬羌族,居於青海黃河河曲一帶。唐代中期,党項人最後遷於今陝北與內蒙古交界地。唐末賜姓李,其首領受封於夏州(今陝西靖邊)定難軍節度使。宋初李繼遷率族反宋,後與宋議和,其子李德明被封為平.西王。公元1038年,德明子元吳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當時,其領土擴大到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以及陝、甘部分地區。西夏立國後,與宋連年交兵,多次擊敗宋軍,立足於西北,與北宋、遼形成鼎足局勢。
党項的發展是以夏州為基地。該地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南緣毛烏素沙漠中的紅柳河畔,但與北宋的重鎮延州(今陝西延安)、銀州相距甚近,在李繼遷反宋時,曾多次被宋軍逐出夏州。夏州地域狹小,平沙少險,易受宋攻,防守不易,不宜作為都城。當党項向西發展時,於公元1002年,攻取了靈州(今寧夏靈武),改靈州為西平府,遷基地於此。
靈州,唐時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唐肅宗於安史之亂時登基於此,是當時重要的戰略要地。討論遷移時,李繼遷指出:靈州“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我將藉此為進取之資,成霸王之業,豈平夏偏隅可限哉!”可見,靈州戰略地位遠高於夏州。
遷西平府不久,公元1019年,李繼遷子德明,鑑於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的銀川市)形勢險要,“西北有賀蘭山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北(靈州)為其障蔽”,決定將基地從西平府遷到懷遠鎮。公元1020年正式建都於此,改名興州(興慶府)。德明子元昊於公元1032年正式稱帝,國號夏。
懷遠鎮地處黃河西岸,背靠賀蘭山,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這一點十分重要。與宋和遼相比,西夏當時地區小,人口少,不得不考慮都城的安全。另外,懷遠鎮是利用黃河灌溉的重要農業區,自秦以來就是農業發達的塞外江南,當地有強大的農業基礎,無憂於糧食供應。懷遠鎮沿黃河西岸與河西走廊相通,使其有強大的後方,足以對抗東面的宋、遼。在農業地區的西北是廣大牧場,既是肉類供應基地,又是騎兵坐騎良馬產地。
另外,夏的地理區位偏向西北,離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比較遠,特別是當宋與遼、宋與金矛盾衝突嚴重時,西夏被放置一邊。正是由於這種關係。從李繼遷於公元1002年取靈州至公元1227年滅於蒙古算起,其政權持續了225年,不僅比北宋(167年)、南宋(152年)持續時間長,而且也比遼(209年)、金(119年)要長。只是因其在成吉思汗進兵中亞時首當其衝,才遭到滅國之災。這不能不說其區位的影響在起著作用。
此時的李元昊,正做于都城的王座之上,對於此次的談判,元昊深知,這大宋不可能輕易的拒絕自己提出的要求,但是,他也沒有想到,這趙禎的態度居然會如此堅決。
歷史上,元昊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說話特別尖酸刻薄,難聽得很,就是想讓宋朝先過來打我李元昊啊,這樣,我是被逼還手的,不是我先挑事的。
1040年1042年,李元昊多次調集大兵,向宋朝發動猛攻,大戰役有3次:三川口戰役、好水川戰役、定川寨戰役。李元昊都打贏了,人家有狂的資本啊。但狂也付出很大的代價,李元昊元氣大傷,戰爭爆發,他應該想到後果:宋朝還會繼續給西夏大宗銀、絹、錢的歲賜?還會開放邊境,允許西夏的產品進入宋境內嗎?還會與西夏互市嗎?西夏本身就產不出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用品,沒有這些來源,這些東西就物價昂貴,百姓們都負擔不起,怨聲四起。
沒辦法了,李元昊知道他的戰術很強,戰略性上,宋朝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只要經濟封鎖,西夏立馬完蛋。再加上遼國和西夏開始不對付了,經常互鬥,李元昊再蠢也幹不出兩面受敵的蠢事。種種因素下,李元昊果斷能伸能屈,遣使到宋朝求和。
1043年,西夏與宋多次經過談判拉鋸,終於達成協議,宋每年用25.5萬銀兩、絹絲、茶送給西夏,恢復互市,而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稱臣。
前頭和宋剛和好,遼國就不舒服了,遼預謀破壞宋夏和約,但宋朝拒絕了,遼興宗不爽了,決定討伐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