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廷之所以要接管「聞喜宴」的主辦權,其用意也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優待天下文士,籠絡俊傑之心。

北宋王朝建立後,將「以文治國」推向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聞喜宴」也進一步提檔升級,變成了科舉考生們夢寐以求、人人稱羨的「瓊林宴」。

北宋建立後,承襲了後周時代的舊制,依舊按期舉辦「聞喜宴」。而這場飯局從內容到形式都基本定型,是在宋太宗時期。

宋朝的「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4年)開始,一直在北宋皇城的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為是「瓊林宴」。

在宋朝皇帝們的大力支援下,「瓊林宴」也徹底擺脫了考生們私人聚會的性質,成為一場高規格的官辦科舉盛宴。

跟現在我們請客吃飯一樣,決定一場飯局

主題的,除了酒桌上人們的談話,還有就是這場飯局由誰來買單。

在宋朝初年,實行的仍然是皇帝賜錢制度。比如在宋朝史料文獻中,就有「又賜準錢二十萬以張宴會」、「左藏錢十萬資費用」等文字記載,說明了這些「聞喜宴」的費用主要由皇帝來買單。

但從賜錢數目的不等來看,它仍然沒有形成一定之規。到了宋神宗時期,於是就出現了所謂「期集費」,這是朝廷賜予新科進士們飲宴和編寫「同年小錄」(類似於同學錄)的專項費用。

而這條專項經費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成為宋朝的慣例。

錢的問題解決了,這場的飯局組織,又該由誰來負責呢?

為了保障新科進士們能夠吃好喝好,宋朝皇帝可謂煞費苦心,專門安排了負責皇帝祭祀、朝會、巡幸、宴享事務的專門機構——儀鸞司,負責做好「瓊林宴」籌備工作。

按照規定,儀鸞司的工作人員要將宴會需要的有關器具,有序安放在瓊林苑中,並按照參宴人員的年齡、地位等因素安排好座位。

由於皇帝不會親自主持宴會,所以,還需要安排一些官員(比如考官們)陪宴。而這些人如何落座,也是儀鸞司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

另外,宴會上需要全程演奏雅樂,還要佈置好奏樂所需要的器材,等等。

皇帝安排只給自己服務的儀鸞司負責籌備整個飯局,可見他們對「瓊林宴」是何等的重視。

瓊林宴從宋初開始形成定製,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各項禮儀制度都已經十分完備。

關於「瓊林宴」的程式,除了按照一定規矩飲宴和欣賞禮樂之外,我們重點介紹這樣兩個環節:

賞賜:皇帝雖然不親自參加「瓊林宴」,但對於新科考生們的物質賞賜,還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賞賜主要有「詩」、「書」、「袍」、「靴」、「笏」、「冰」等幾類。

其中,「詩」一般由皇帝親自所作。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即位後第一次的科舉考試,他向參加「聞喜宴」的進士們賜詩兩首,從此,皇帝為新科進士們賜詩,就成為了宋朝「瓊林宴」的慣例。

而「書」主要是一些儒家經典,比如《大學》、《中庸》等典籍。皇帝為何要送這幾本書給即將走上仕途的學子們呢?

其實,大概瞭解這些書籍內容的人可能都猜到了,皇帝是想讓他們經常翻閱這些書,時時記著儒家的修身治人之道。

說到「袍」、「靴」,它們都是古代官員們的日常著裝行頭。而「笏」則是笏板,也稱為奏板,是大臣上朝時拿著的一塊弧形板子,可以在上面記事,當筆記本用。

最後剩下的「冰」,就有一些令人費解了,皇帝為何要給他們賜冰呢?

其實,在「瓊林宴」上賜冰,大多數發生在南宋時期。大家看看南宋的疆域圖就知道,這個在淮河以南的國度,氣候溫暖潮溼,冰是十分罕見的東西。

簪花,意思是在頭上或者幞頭(古代男子頭巾)上戴花。

男人頭上戴花,這在今天的眼光看來,多少有點違和,但在宋代,簪花卻是一種盛行的禮節。

每逢重大傳統節日,男子頭戴一朵花,是喜慶和榮耀的象徵。

而在皇家宮廷飲宴之中,皇帝給大臣簪花的現象非常普遍。在「瓊林宴」中,亦是如此。

「瓊林宴」一般實行「九盞制」,以歇宴賜花為標誌,實行前五盞、後四盞的行酒制度。

大家飲完前五盞以後,進入到了宴會間歇時刻,這個時候也就是賜花的時間段。

「人賜宮花四朵,簪於幞頭上,從人下吏皆得賜花。」

眾人簪花以後,「望闕位立定,謝花再拜」,然後各自歸位,再行酒四次,宴會結束。

「瓊林宴」或者說「聞喜宴」,是古代帝王們十分重視的科舉盛宴。因為它對於一個王朝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場宴會,標誌著這些新科學子們正式透過考試,踏上仕途,成為這個王朝的統治階層。這或許是他們一生中所參加的最為重要的一場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