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四百九十九章 閒聊(第1/3頁)
章節報錯
汴梁,皇宮。
趙禎這邊到現在一共面試了四個考生,其中有三個讓他都不是非常滿意。而這三個裡面有一個,還是之前歐陽修他們極力推薦給自己的人。是自己設計的這個考試形式出現了什麼問題?趙禎並不這麼認為,他知道,自己需要臨場發揮非常厲害的傢伙,朝廷不能只靠那些讀書死記硬背做官的人。這是趙禎想要改變這個考試形式的真正目的。其實趙禎早就有這樣的想法,真正推動他,讓他狠下心來,決定做出這次改變的,其實是陸垚舉辦的這個新蹴鞠大賽。
透過這次比賽的成功舉辦,趙禎覺得,其實適當的時候做出一些改變,推出一些新的東西,還是非常合適的。所以,他才決定前兩天將那些考官們都召集過來,決定改變了這次考試的形式。
當然了,雖說形式改變了,但是趙禎還是和這些考官們研究了一下,自己今天需要問的問題。很簡單,換句話說就是將本來要當作作文題目的東西,由自己以問話的方式詢問出來就行了。
但是趙禎不知道的是,這些考生們每天沉醉於看書和死記硬背,要讓他們下筆寫東西還行,但是到了真正考驗他們說的時候,緊張加上思路混亂,說出來的答案基本上是語無倫次。
所以,前四個人當中,有三個人趙禎都沒有相中,他甚至出現了,如果照著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會不會最後這次殿試能夠透過的人寥寥無幾的想法。
當然,這四個人當中還有一個,那人應該算是個另類,雖說是給出了趙禎答案,但是也沒有說趙禎什麼好話,反倒是給了趙禎這個君王各種批評。
不用說,那人就是蘇轍了。真正的歷史上,蘇轍是透過文章痛罵了趙禎的罪過,而今天,趙禎問出的話題依舊是那個,蘇轍給出的答案基本上也差不多,只不過,趙禎換了問答的形式,蘇轍的回答形式自然也不一樣,幾天的蘇轍,可以說是當著趙禎的面將趙禎痛罵了一頓。
趙禎久久反應不過來,不過一開始確實是覺得有些氣憤,險些就讓手下將蘇轍給抓起來了。然而趙禎最後還是剋制住了,讓蘇轍離開後,自己仔細回味了一下他剛才的發言,覺得其實說的還是有些道理的。北宋開國至今,為什麼一提到要打仗,和其他國家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家都會表示出擔憂呢?並不是國力不行,作為君主重文輕武,的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就是拉幫結派的問題,也必須要解決。
蘇轍說的條條在理。只不過是言語之間有些過激罷了。和那些語無倫次,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自己提問的考生比起來,蘇轍可是要強得太多了。
所以,在五號考生,也就是陸垚入場的時候,其實趙禎還是在思考蘇轍剛才說的話,有些沒有注意到陸垚的存在,他背對著陸垚而立,歐陽修見狀,於是咳嗽了一聲,說道:「陛下,五號考生到了。」
趙禎這邊這才回過神來,轉頭一看,這五號考生不是別人,而是陸垚。
「陛下。」陸垚本來想用輕鬆的語氣跟趙禎打招呼,不過仔細想想,這畢竟是殿試現場,所以陸垚行禮,十分嚴肅的說了一句。
趙禎見是陸垚,也算是鬆了口氣,隨後招手讓歐陽修出去了。
隨後,趙禎便開始了對陸垚的問話。他所問的前幾個問題,其實陸垚都算是對答如流。相比起是考試,還不如說就是閒談,趙禎問起了陸垚對新蹴鞠、足彩之後的想法。還有就是宋夏之間局勢的判斷,其中也問了陸垚,有沒有興趣親自去到前線帶兵打仗。陸垚對此倒是沒有拒絕,他其實知道,從自己那天晚上在樊樓夜宴,給出了針對宋夏戰爭的看法之後,趙禎是一定會派自己去到邊關的。既然如此,還不如自己主動表示要好一點。
陸垚心中算著時間,這幾個問題過去,基本上也就過了十分鐘
了,雖然說時間不算長,但是相比起之前的四個考生,時間已經夠久了。
趙禎自然也知道,於是就問出了陸垚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針對蘇轍剛才的發言,希望陸垚發表一下看法。
當趙禎和陸垚說蘇轍發言的時候,陸垚其實早就知道蘇轍會說什麼,於是他也沒有多做回答,只是說了簡單的四個字。
「忠言逆耳」。
隨後,沒等趙禎再次說話,陸垚便舉手示意說自己回答完畢了。接著,他就被帶離了考試現場。
「他怎麼進去了這麼長時間?」外面等待的曾鞏問了問旁邊的蘇軾,說道。
蘇軾微微一笑,說道:「陸垚這樣的人得到皇上的賞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所以,你看他進去了一刻鐘的時間,這個時間要比之前去考試的所有四個考生加在一起的時間都要長,所以,他應該是肯定能透過的。」
陸垚出來的時候,臉上依舊是面無表情,不過,他倒是從在場的其他考生眼中看出了一些驚訝和佩服,他們的意思是說明,陸垚應該是已經透過了殿試。
「看來,他是肯定可以去瓊林宴了。」蘇軾看著陸垚離開,說道。
「你好像十分憧憬瓊林宴啊。」曾鞏知道,對於蘇軾這樣一個喜歡喝酒的人來說,那瓊林宴自然是十分誘人的。
「瓊林宴」是宋朝的叫法,其實,它的前身應該叫「聞喜宴」。
「聞喜宴」起源於唐朝,是專屬於科舉及第者的飯局。
每逢進士榜單釋出以後,新科進士們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飯局以示慶賀,因此才稱為「聞喜」。
而因為唐朝的「聞喜宴」多在長安城內的曲江上舉辦,所以又叫作「曲江宴」。
「唐制,禮部放榜後,敕下之日,醵錢於曲江,為聞喜宴。」(《事物紀原》)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的「聞喜宴」,多是新科進士們一起湊錢買單,雖然「金榜題名」是人生一大喜,但這對於家境貧寒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
五代之時,中原地區雖然連年混戰,但「聞喜宴」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不僅如此,在後唐時期,還對「聞喜宴」制度進行了非常有建設性的改革:這場飯局的費用,改由國家出錢買單為主,考生們湊錢為輔。
「新進士及第,有聞喜宴,今後逐年賜錢四百貫。」(《五代會要》)
不要小看這項的改革,它不僅減輕了一些窮書生的經濟負擔,還讓「聞喜宴」變了性質:由新科進士們的私人聚會,慢慢變成了朝廷官辦性質。
後周時期,皇帝不僅大方的為飯局買單,並且還專門指定宣徽院這個部門為這場飯局保駕護航:
「起今後,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科舉人聞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冊府元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