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一十四章 新花樣(第2/2頁)
章節報錯
「公子,這武館既然是要弄得名氣大一些
,為什麼不選在內城區呢,如果在內城的話,或許關注的人一開始會多一些。」馬車上,棠溪詢問陸垚。
車內的陸垚說道:「你說的的確有道理,雖說現在鳥巢體育場,還有火鍋店都在外城區,但是要說發展程度,還有人口分佈,當然是內城區佔盡優勢。但是,我這個武館是為了推廣武術方面的東西,而且選的地方就在火鍋店的旁邊,其實名聲應該會有一些的。更何況,不管是新蹴鞠還是武術,我還是希望能夠為外城區的百姓做些事情,早晚有一天,讓內城外城這個城牆變成一個擺設,那樣才好。」
棠溪從來沒有想過,之前自己和陸垚在城牆附近相遇時候,自己一句戲謔之言,居然被陸垚一直記在心上,而且看樣子,陸垚是真的想要消除內城外城之間的差距的。
「公子說的有道理,單靠著火鍋店是不夠消除內外城之間的差距的。」棠溪說道。
陸垚從馬車上下來後,看著面前的建築,這地方,距離火鍋店大概步行有十分鐘的距離。
這武館,該設計成什麼樣風格的呢?陸垚心中想著,和火鍋店不同,這武館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築風格才可以。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佈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樑等建築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築了,只在建築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築,並大力發展建築裝修與色彩。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樑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築。
宋代磚石建築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樑。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木結構建築採用了「材」為標準的模數制和工料定額制,使建築設計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式的規範化。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體,以建築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巖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範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築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時期中國人口最高達為5288萬,而宋代人口卻由初期的約4640萬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億。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突破了以前的裡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裡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佈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臺--勾欄。
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達7.0億畝)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千噸貨物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標誌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
院。
宋代建築雖然沒有了唐代建築的雄偉和大氣,但是他的建築結構和建築裝飾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直到現在仍被人稱頌。例如河北正定隆興寺其佈局和結構是典型的宋代建築,整個寺院縱深展開,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築錯落而變幻。佛香閣與周圍的轉輪藏、慈氏閣所形成的空間,成為整組寺院建築群的高潮,具極強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為隆興寺現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臺基上,殿面闊、進深皆七間,重榴歇山頂。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於殿身和四抱廈的整體組合,大殿外觀重疊雄偉。對此,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讚賞:「這種的佈局,我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那種畫意的溉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佈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物裡也是別開生面。」
宋代是中國古典園林創造的成熟期。以北宋東京為例,有關文獻所登入的私家、皇家園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餘個,此可見宋代園林建築之盛。宋代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不僅數量超過前代,而且藝術風格更加細緻、清新,詩情畫意更為濃郁,意境創造更加自覺。透過借景、補景等方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宮殿園林有山西太原的「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其主殿聖母殿和「魚沼飛樑」是北宋遺物。其標誌性建築「聖母殿」建立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晉祠內聖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縱橫的周柏(齊年柏)、長流不息的難老泉,並稱「晉祠三絕」。
魚沼飛樑,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在中國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
裝飾與建築的有機結合是宋代的一大特點,宋代建築從外貌到室內,都和唐代有顯著不同,在建築技巧嫻熟的基礎上,著力於建築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於裝修和裝飾更要著力細緻處理。格子門的一條門框可以有七八種斷面形式,毯文窗格的稜條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線腳。在彩畫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四層暈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極盡變化,生動活潑。一些宗教建築中,室內作神靈居住的「天宮樓閣」,把虛幻中的佛國淨土形象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在墓葬建築中,望想將生活中美的感受永遠儲存下來,於是出現了墓主觀戲、墓主夫妻飲宴、墓主出行和迴歸之類題材的壁畫或雕刻。工匠觀察事物細緻入微,刀功繪筆掌握熟練。在建築內部空間的塑造上,力圖表現出人們的審美理想。這些壁畫和雕刻對後來的民間圖案發展有著指導性的意義。精神領域的影響,宋代建築沒有了唐代建築雄渾的氣勢,體量較小,絢爛而富於變化,呈現出細緻柔麗的風格,出現了各種複雜形式的殿、臺、樓、閣。建築結構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突出表現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減弱,且拱高與柱高之比越來越小。原來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補間鋪作的朵數增多。此時期建築構件、建築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標準化,規範化,並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書籍--《營造法式》和《木經》。其中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相當於宋代建築業
的「國標」。公元916年,北方的「蠻族」契丹人建立了遼朝,侵佔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漢文化,進入封建社會。由於北方從唐末就成為藩鎮割據狀態,建築風格很少受後期中原和南方的影響,因此遼代建築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風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築物顯得莊嚴而穩重。遼代有些殿宇東向,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隨後興起的金朝在建築領域由於工匠都是漢人,建築兼具宋、遼風格,但更接近柔麗的宋朝建築,且不少作品流於煩瑣堆砌。
「棠溪,上次鳥巢體育場的那些設計師,就是跟著張牟的那些人,你還能找到吧。」思考過後的陸垚,轉身看向棠溪,說道。
棠溪先是一愣,隨後點頭說道:「嗯,能找到。」
「拿就這樣,今天回去之後,我畫一幅圖出來,然後和鳥巢一樣,照著圖進行設計就好了。」陸垚心中想的,其實就是在一些電影當中看到的武館的設計方案,不過,即便是這種方案,放到這個時候就已經足夠超前了。
「小陸大人來了。」
此時,站在房子外的,是曹誘、楊濤、張牟、金臺、方莊,以及和陸垚一同參加比武招親大會的幾個人。
「大家都來了啊,」陸垚走上前去,「那我就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這裡,接下來就會成為一個武館,你們應該都清楚吧。這個武館的意義十分重大,我是打算將這個武館作為推廣武術武功的起源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