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一十二章 噱頭(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朝女子大體可分為四個階層, 宮廷女子、官宦之女、平民百姓、倡優婢妾。 她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學習的內容也大不相同。
經歷過五代十國的混亂,宋朝的皇帝們都在尊崇儒學、大興科舉上下工夫。他們不只號召男子讀書,也呼籲女性學習起來。
宋高宗趙構就曾說過:“書不惟男子不可不讀,惟女子亦不可不讀。”
不過,因為有唐朝後妃干政、外戚專權的不好風氣在先,宋朝皇帝在選妃時,看重品行勝過家世背景。
宮廷女德的最高標準,就是不得干政四個字。仁宗的一位寵妃,就因為梳頭時詢問政事,當即被逐出了皇宮。
難道宮廷女子除了德行,不要求別的嗎?那倒不是,文化知識也是她們的必修課。宮中特設了教育機構,負責教授她們經史子集,甚至還包括書法,棋類、彈琴、歌舞等。
跟宮廷女子所學的內容相比,官宦女子要學的就簡單多了。不過,即便如此,像《孝經》《論語》《詩經》《禮記》《列女傳》《女誡》這些書,宋代的官宦人家十分注重子女教育,尤其是一些開明的家庭,更偏重詩詞、歷史等文化修養的薰陶。著名詞人李清照就是這其中一個傑出的代表。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對《禮記》有深入的研究,就連大文豪蘇軾都對他讚賞不已。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王珪的長女,沒出嫁就已才名遠揚。
有這樣一對優秀的父母,難怪李清照的才情逼人,詞作膾炙人口,就連她老公趙明誠,都不得不甘拜下風。在宋朝人心中,男女同樣有受教育的權利,婚後的小夫妻往往也會切磋才藝。
《歷代婦女著作考》中,有個叫史炎玉的姑娘,既不愛梳妝打扮,也不會縫補衣服、下廚房做飯,她最喜歡的是寫字填詞。她老公對她很寬容,陪他寫作。
夫妻倆經常唱和,一起研習如何提高????????????????詩藝。後來,兩人的詞作,還整理成一本《和鳴集》,被傳為佳話。
雖然宋代的官學不招收女學生,可宋代的私學很發達,男女生隨便進。
不管城內城外,即便在小商販的吆喝聲中,你也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只不過,出身平平的女子們,在私塾裡談不上系統學習,只是背誦些儒家經典罷了,她們更主要是學習廚藝、女紅那些實用性技藝。
至於倡優婢妾,她們主要學習歌舞、管絃、詩詞等娛樂之技,技師也多為當代的名伶、舞姬。
對於不太富裕的人家來說,生了女兒就請技師傳授技藝;一旦女兒技藝超群,就有可能被官宦人家看上,收為樂伎、寵妾,從而賺取大把銀子。因為宋朝經濟十分繁榮,娛樂場所空前興旺,這類女子的就業也就不成問題了。
難道宋朝女子,人人都識字、有文化嗎?那倒也不是,文盲也是存在的。不過,宋朝有專門針對,目不識丁的大嬸兒們的教育形式——俗講,就是透過宣講佛經故事,來塑造她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除此之外,服飾也是區分宋代女子階級的重要標誌。
從社會階層來看,宋代女性可以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其中上層階層為貴族女性,主要包括皇后嬪妃、官宦命婦、名門望族,其中命婦有內命婦與外命婦之分,內命婦主要指皇帝的後宮嬪妃和太子良娣之下的後宮女子;外命婦包括公主、郡主、宮廷女官、有封號的貞潔烈女和大臣官員的母親、妻子。
在《宋史》中有所記載:“外命婦之號十有四:曰大長公主,曰長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縣主,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上層女子在宋代社會中佔據一定的社會地位,是宋代女子服飾風尚的開拓者和引領者。
中層階層為家庭殷實的女性,屬於士庶階層,主要包括出身在商賈之家、富裕的農民家庭、朝廷官吏家庭等家庭的女性。
由於宋代打破了“坊”與“市”的界限,農業、商行、手工業等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帶動了中層階層女性社會地位的顯著提升,此類女性成為宋代服飾風尚的模仿者和擁護者。
下層階層為地位低下的女性,主要包括農民家庭或商販、雜役家庭中的普通勞動婦女,其佔據了宋代人口的絕大部分,也是宋代風俗畫中主要表現的女性形象。
下層女性還包括一類特殊人群,主要有宮廷侍女、樂舞伎、娼妓等,此類女性身份低微,居於社會底層。其中樂舞伎和娼妓由於職業上的特殊性,所著服飾往往華貴豔麗,是宋代服飾風尚的有力推動者。
宋代傳世繪畫中,女性身份的不同所反映著不同階層女性的服飾風尚。
宋代自北宋建國以來,便效仿隋唐的衣冠服飾制度,制定了適用於宮廷后妃的一套完善的冠服制度。
其中,“褘衣”作為皇后最高等級的禮服,在宋代禮儀活動中發揮著顯著的政治符號特徵,具有禮儀服飾的文化特徵,是各類服飾等級衡量的標準。
宮廷貴族女性中除了皇后冠服制度外,對於後宮嬪妃,也有一套完備的后妃禮服制度。在宋代人物繪畫中,多見宮廷女性形象。
宋代佚名繪畫作品《女孝經圖卷》第二章“后妃章”中,可見后妃禮服式樣。皇后頭戴蓮花冠,博鬢等肩,身著交領大袖禮服,衣長及地,衣領、袖口、下襬處皆有紅色緣邊,腰間繫有紅白相間大帶。
其中,禮服的形制和褘衣形制類似,保留了主體的交領大袖、蔽膝、大帶,但其主體顏色、服飾紋樣區別於褘衣,可見上層服飾等級中的嚴謹性。
與高度程式化的禮服相比,更加世俗化的常服成為宋代上層女性普遍通行的服飾。上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穿著常服大袖或褙子,此類服飾逐漸在宋代女子服飾中佔據主要地位,成為中、下層女性普遍效仿和追求的主要服飾,是宋代女子服飾中的經典樣式。
《宋史·輿服三》記載:“其服,後惟備褘衣、禮衣,妃備褕翟,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在上層女性中,對於內命婦而言,大袖是較為正式的日常服飾,而對於外命婦而言,大袖是其在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
北宋初期,后妃大袖常服形制較為簡單,其樣式可以在宋代佚名繪畫《宋宣祖後坐像軸》中見可以到。
畫中杜太后頭戴芙蓉冠,飾有鳳釵、步搖釵,身穿大袖襦裙,裙長曳地,呈現平鋪樣式,外穿對襟大袖衣,衣襬後身開衩,呈前短後長樣式,坐時前擺及地,後襬拖垂較長,系紅白相間帶於胸前,外配有鳳紋霞帔。大袖的形制與禮服形制類似,不同之處在於領型上的變化。
宋代初年,國家剛剛結束了五代割據混戰的局面,社會逐漸發展穩定,為了減輕農民賦稅徭役負擔,穩固統治,維持經濟發展,宋太祖繼位時,便實施了一系列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以獲民心。
宋太祖於乾德四年(966)曾頒佈詔令:“自今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並令只納舊租,永不通檢。”減免了農戶墾田開荒的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