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陸府。

陸垚和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在樊樓相聚結束後,就由陳晨和潘文接回府上了。自然,陸垚有著進一步的打算,既然皇上趙禎已經安排陸垚做了正二品的樞密副使,那接下來,要出使邊關打仗就是一定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陸垚覺得,自己的武館也必須要提上日程才是。其實在比武招親大會的時候,陸垚就已經有過要開武館的打算了。當時,金臺、方莊,以及跟著陸垚一同參加比武招親大會的人都在武館的第一批成員當中。陸垚清楚,單單靠著新蹴鞠大賽的熱度,是沒有辦法真正讓全民達到一個能夠迅速參軍的情況的。單單提高個人的體質,其實是不夠的,除此之外,百姓們還需要練習武藝,讓自己有基本的格鬥技巧和對戰能力,這樣當發生重大戰事的時候,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全民皆兵。

而新蹴鞠大賽之後,陸垚基本上將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準備殿試考試當中。本來,陸垚是打算在殿試考試之後,用一段時間來籌劃武館的開業事情的。不過,看樣子前方的和談並沒有那麼順利,這也是自然。畢竟宋夏兩國都沒有真正要和談的打算。一邊的大夏是剛剛建國,士氣正盛,全民皆兵,不達到他們獨立的目的根本是不會罷休的。而大宋這邊,雖說趙禎有些危機意識,但是實際上大宋從百姓到百官,基本上都覺得,這大夏和大宋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非常大,雙方一旦交戰的話,大夏是毫無還手之力的。既然如此,大夏提出的那些無理要求,自己沒有理由要同意,既然對方想打,那就打好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心態,雙方都沒有打算將和談繼續進行下去,而彼此相互之間都是在拖延時間。為此,趙禎想要快速採取行動,但是,目前朝廷派系林立,趙禎想要透過科舉考試,找出一些能夠位自己效力的人,而陸垚就是透過了趙禎樊樓夜宴的測試後脫穎而出的。

之所以認為趙禎非常急切的理由,就是那天在城牆上唱榜之後,趙禎直接當著大家的面,將蘇軾、曾鞏、陸垚的官職都宣佈了出來。其實正四品正五品的官職倒是沒有多麼的引人注目,要說這當中最突出的,就應該是陸垚的正二品樞密副使了。在陸垚看來,趙禎宣佈這個官職,一方面是當著大家的面,告訴所有人,自己對於陸垚的一種重視。而另一方面,也是趙禎向陸垚傳達一個資訊。那就是,陸垚必須要開始行動了。樞密副使這個官職意味著什麼大家心中都清楚,趙禎是想要給到陸垚一定的準備時間。不然的話,其實趙禎完全可以等到瓊林宴前後再去宣佈官職,不過等到那個時候,陸垚就要直接走馬上任,到時候出走邊關了。顯然準備時間是不構的。

趙禎知道,陸垚十分聰明,他如果知道這個樞密副使的官職之後,自然也知道趙禎的意圖,所以,他一定是會為出使做準備的。除了陸垚之外,趙禎也不知道能去相信誰,這一屆科舉選出來的,大多都是文官,蘇軾、蘇轍、曾鞏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帶兵打仗的。不過,趙禎也清楚,其實陸垚手下是有一些人的,比武招親大會的事情,趙禎也早就知道的,他非常清楚,陸垚自己也是不會獨自去到邊關的,畢竟那裡是韓琦還有范仲淹掌控的範圍,之前陸垚已經明確表示過,自己並不是范仲淹一黨的人。所以想要在邊關有話語權,或者說在戰爭中的有所建樹的話,那麼陸垚必須要有自己的人在身邊才可以。所以,陸垚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準備的,既然如此,趙禎便選擇在城牆上直接宣佈官職的任命,這樣知道瓊林宴,再到後面的上朝,陸垚就會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找人,其實,趙禎還是比較期待陸垚會利用這些天做些什麼事情。

而對於陸垚來說,當他知道趙禎這邊的安排之後,其實就已經明白了趙禎這一切的意圖,也就是說,陸垚必須在短時間之內找到一些能夠跟自己一同出發去到邊關的幫手。

想到這裡,陸垚不由得想起,除了自己武館的這些人之外,其實還要帶上一個人,那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幫助。

宋朝與西夏的邊界,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位於西夏與北宋河東路西北部的交界地帶,中段位於西夏與北宋永興軍北部交界地帶,西段則是西夏與北宋秦鳳路北部的交界地帶。

宋朝與西夏的邊界屢有變動,但總的來看,大的變動較少,大多隻是小範圍內的相互移動,並未對整體邊界走向造成影響。

宋夏東段邊界呈南北走向,北宋豐州、府州(今陝西府谷)、麟州(今陝西神木)、晉寧軍西側與西夏東側毗鄰,為宋夏沿邊州軍。具體邊界線則從濁輪川(屈野河東側支流)東側兔毛川(屈野河西南支流)東南一線大和堡一線長城段葭蘆川(沿黃河南下西北側支流)西側一線。

東段邊界範圍整體變動不大,只在屈野河和豐州地界上略有變動。

天聖年間,北宋邊境發生屈野河侵耕事件,屈野河東西兩岸之地本為宋朝控制,但西夏運用軍事手段迫使宋朝勢力退至屈野河東岸,其後西夏日益蠶食屈野河西之地,對此宋夏間發生多次糾紛。

嘉祐六年(1061),宋廷與西夏就屈野河劃界達成協議,屈野河成為宋夏兩界中間地帶,實際上承認了西夏對屈野河西之地的佔有。

宋廷規定西夏除了舊有的俄寨外,不許再創設新的俄寨,也“不得插立梢圈,起蓋庵屋”,百姓如有違背則捉拿押送官府,並且斷絕和市。

豐州地區在慶曆年間被西夏攻取,但嘉祐六年即被北宋收回。中段邊界大致以橫山山脈為界,沿邊州軍分別為綏德軍、延安府、保安軍、慶州(今甘肅慶陽)、定邊軍、環州。

中段邊界因受宋朝與西夏戰和關係影響而有較大變動。西夏自立國後就與宋朝發生戰爭,兩朝交戰頻繁,直至慶曆和議的達成。

在宋夏戰爭中,西夏侵奪宋朝不少領土,勢力向宋朝南部滲透。慶曆和議規定西夏在戰爭中所佔領的領土和邊境蕃漢居住區全部從中間劃界,由此西夏南部轄境向陝西北邊擴充套件。

慶曆和議後,北宋整頓邊備,軍事實力增強。熙寧年間,朝廷招撫沿邊蕃部,並任命王韶經略河、湟地區,后王韶收復河(今甘肅臨夏)、宕(今甘肅宕昌)、岷(今甘肅岷)、疊(今甘肅迭部)、洮(今甘肅洮州)等州,宋朝邊境向西北拓展。

元豐年間,宋朝趁西夏內部政.變的危機,討伐西夏,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種諤相繼佔領米脂(今甘肅米脂)及銀(今甘肅佳縣)、韋、夏、宥(今內蒙古鄂多克旗)等州,後又與沈括取得橫山地區。

元祐年間,司馬光等人將米脂等四寨割讓給西夏,紹聖年間,宋廷又收復米脂四寨,並進駐十多處新寨。

其後,宋夏再次議和,兩朝邊界遂確定在橫山一線。西段邊界整體呈東北西北走向,大體上自中段邊界西頭橫山一線兜嶺屈吳山以北黃河癿六嶺一線,以癿六嶺一線與古骨龍城西側交界處為終點。

沿邊州軍分別為懷德軍(今寧夏原州)、西安州(今寧夏海原)、會州(今甘肅會寧)、蘭州(今甘肅蘭州)、湟州(今青海樂都)。

熙河開邊以前,宋朝與西夏邊境最西端在渭州,熙河開邊後,宋朝佔據河湟地區,宋朝疆域擴大。

宋哲宗、宋徽宗時期,北宋在熙河路的戰爭,又使宋朝西北領土擴充套件,宋夏邊界遂向西北地區方向推進。

因此,以政和六年(1116)為準,北宋與西夏的轄界,自東而南再向西????????????????、西北伸延,順次為濁流川(屈野河旁東北支流)以東、兔毛川(屈野河旁西南支流)東段、長城(在麟州南至大和堡西南一段)、大和堡(今陝西榆林縣東北大河塔)西南、烏龍寨(今陝西佳縣)西。

再向西略偏南伸延經橫山、兜嶺、柔狼山南、會州城(今河北平泉)北、通泉堡北、東關堡(今甘肅蘭州市東)以北,再向西北伸延經癿六嶺南至古骨龍城(今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北的連線地帶。

宋夏沿邊地理範圍在今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中南部以及青海東部地區。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北地區一直是農業區與遊牧區並存。此地的綠洲農業以及黃土高原,和其他山區的旱作農業相互交融,為西北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

其中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是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顯著特點。由於這一地區地形複雜,主要有河谷、山麓、高山、高原等多種形態,因此該地氣候、植被錯綜複雜,差異較大。關於該區的地理環境,擬以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線路三方面進行分析。

西部是河湟谷地,河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區域。中部為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平均海拔在1200—2500米。隴東黃土高原,從橫山南下地勢由高向低,且有較為平曠的高原,因而有利於騎兵的奔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