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百零四章 正二品(第1/2頁)
章節報錯
舊時科舉會試中進士一甲共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清代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俗稱傳臚;明代三甲第一名亦稱傳臚。這四個名稱的出典,前三個,在趙翼《陔餘叢考》第二十八里有講究,而他並未提到傳臚。在《辭源》、《辭海》裡也沒有講此稱呼的原委。《明史·選舉二》講:“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雲。”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透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四月廿五日為大傳臚(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之期。皇上於六點鐘升太和殿,所有滿漢各官皆衣花袍,排列丹陛兩旁。旋經二甲第一名、傳臚杜君本崇至殿右唱名。狀元張君廷勳、榜眼李君盛鋒、探花劉君世安率領新進士(該科進士共318名),一律藍袍掛,在丹墀下,行三跪九叩禮。於是墀上音樂齊奏。
古代以“上傳語告下為臚”。宋代進士唱名次在集英殿,皇帝至殿,由閣門承接,轉傳於階下,衛士六七????????????????人皆高聲傳呼,稱為傳臚。傳臚是一種儀式。清人梁章鉅《稱謂錄》第二十四,說:“國朝會典新進士宣制,獨以傳臚稱,可謂名實相稱。”也是說的一種儀式,他是清嘉慶十八年進士,當然參加過這種典禮,或因當時制度,司空見慣僅說“名實相符”,而不作記錄。他引《儀注》:“鳴贊官立丹陛左右,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以次接傳至丹陛下序班,引至左班正六品品級山跪。又唱第一甲第二名某,引至右班,正七品級山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某,引至左班從七品級山跪。均三傳。又唱第二甲第二名某等若干名……。”所引《儀注》在唱二甲第二名時前不唱二甲第一名。證之1889年《萬國公報》的報導,傳臚儀式時鳴贊官即由二甲一名擔任,因而得名傳臚。清代時二甲第一名在殿右唱名。明代俗習“三甲第一”亦稱傳臚,或唱名時殿左、殿右各一名,分別由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擔任鳴贊吧。
《萬國公報》那篇報導還報道了披紅騎馬。披紅騎馬中描寫極多,而一般文獻中亦少見。也轉錄以增興趣:
禮畢後,禮部堂官(大臣)手捧聖旨,由殿內出,率狀元等從正中甬路直出午門、端門、天.安門,由金水橋轉東,出東長安門。則有蓆棚一座,棚內懸掛金榜。早有順天府京兆尹與大(興)、宛(平)兩縣令在此拱候。狀元等既到,禮部堂官即飭隸役牽馬三匹,停於棚外。京兆尹親為狀元換車(原文如此,編者注)。渠頂插金花,十字披紅。兩縣令為榜眼、探花插金花,十字披紅。裝束已畢,復由京兆尹親遞馬鞭於狀元,兩縣令遞鞭於榜眼、探花。三人上馬後即有“狀元及第”旗一對、綠扇一對、紅傘一柄、鑼鼓音樂排列前行。大吹大擂。從兵部街遊行(至)吏部文選司之求賢科內奎星堂行香。禮畢,復騎馬出前門,在觀音廟、關帝廟行香。然後由西月牆於前門大街入打磨廠,至鑾慶衚衕粵西會館下馬。蓋會館乃狀元寓所也(狀元張建勳是廣西臨桂縣人,舊時會試外地舉子都借住各省會館)。是時,該會館已有歷科鼎甲諸君齊在門前,衣冠濟楚,恭迎新貴。三人向諸君各施三揖,然後至戲樓中分次序而坐。於是佳餚羅列,笳鼓喧闐。坐未久,榜眼、探花離席言別,諸君恭送至街頭,二人則仍騎馬各歸府第。
可見披紅騎馬僅僅是到奎星堂、觀音廟、關帝廟行香而已,和舊中“落難公子中狀元”後遊街光耀大有不同。
那麼宋朝人中了狀元、進士怎麼慶祝呢?其實黃梅戲裡的戲詞都給出來了,和實際情況差不多。
進士著紅袍按照宋朝官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紅袍,即使考中進士初始官職也是很低的,不過八九品而已,是沒有資格穿紅色官衣的,但是從宋朝開始皇帝特賜進士紅袍、笏板。
太宗即位,……太平興國二年,御殿覆試……。凡五百餘人,皆賜袍笏,錫宴開寶寺,帝自為詩二章賜之。
帽插宮花赴瓊林宴《女駙馬》裡說的帽插宮花、也曾赴過瓊林宴也是真的,瓊林宴也稱聞喜宴,為皇帝御賜,自宋太宗朝端拱元年始:
八年(太平興國),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明年(端拱元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帖經。進士始分三甲。自是錫宴就瓊林苑。由於錄取進士人數眾多,自宋太宗朝太平興國九年開始把進士分為三甲,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賜宴名曰瓊林宴,因為舉辦宴會的地點在瓊林苑,故名,後來因改變地點瓊林宴一度改為聞喜宴,宋人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記錄了瓊林宴戴花的習俗: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說的就是中進士後參加聞喜宴,帽上插花,司馬光覺得這是助長奢侈之風不願意戴花,其他進士勸他這是皇上恩賜的,君命不可謂才勉強戴了一枝花,和別人戴兩枝、多枝的形成了鮮明對比。
狀元遊街其實不存在狀元遊街。在宋朝,公佈進士名次當日由皇帝親口唸出一甲三名進士的名字,稱為傳臚。每當皇帝念出第一名的姓名時,滿朝的公卿大臣無不踮起腳來爭相觀看,然後狀元從崇政殿出來,一路上人們爭相傳誦狀元的名字,擠在路上觀看猶如過廟會一樣摩肩接踵,有的人實現佔據有利地形,有些人爬到樹上,有些人站在屋頂上,就是為了一睹狀元的尊容。北宋狀元蔡齊及第後,宋真宗見其“堂堂偉岸、進退有法“,十分高興,特詔命派金吾衛士七人清道。這就是所謂的狀元遊街吧。
可見所謂的狀元遊街不過是狀元從崇政殿到東華門在到寓所一路上的過程,在宋朝不存在打馬御街前的的情況。但在御街上,萬人空巷來看狀元,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
除了這些官方的慶祝以外,進士們還會自己組織一些活動,主要是拉近同年們之間的感情,在官場上多些幫襯。出《登科錄》,將登科之人的姓名、籍貫、三代先人的名諱收錄成冊,分發到全國各地,可以收回一點經費。另外就是大家湊錢喝酒,遊玩。這些事都有進士們一起選出代表來主持這些事,主其事者稱作團司。
宋朝的建立者經過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看慣了武將憑藉這手中的兵權謀反叛亂,其中不乏草頭代王登基坐殿,為了防止武臣作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這還不夠必須抬高文人的地位,讓他們獲得權力。於是經過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以及宋真宗兩代三位皇帝的努力,終於將文人抬高到空前的地位。給予進士們諸多榮譽,也是他們採取的手段之一。
這樣看來,趙宋時代考中進士甚至狀元怎麼慶????????????????祝都不過分的,因為皇家是鼓勵的,巴不得把文人的地位提高。
說回當下。此時的城牆上,趙禎總算是念完了所有人的名字,而其中,蘇軾是狀元,曾鞏是第二名榜眼,而陸垚則是探花。至於一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辦法透過這次科舉考試的蘇轍,雖說沒有能夠進入到前三甲之中,但是最後也算是透過了考試,能夠入朝為官。
總體來說,這個結果還是非常讓人滿意的。
此時,陸垚所在的四人小隊,已經開始互相恭維起來了。
“恭喜東坡兄高中狀元。”
“哪裡哪裡,曾鞏你也不錯啊。”
其實如果換成是現代,陸垚是非常討厭這種現象的,他覺得非常的虛偽。但是宋代這種祝賀,陸垚也是聽得出來,他們是真的在祝賀自己取得了探花的這一名次。並沒有因為這兩個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原因就瞧不起陸垚。
另一邊的蘇轍則是長舒了一口氣。雖說他從剛剛殿試結束後就已經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入朝為官了,而且這些天,就算直到剛才放榜之前,蘇轍也在和大家說他應該是過不去的。這其實就是在給自己做一個心理建設罷了,從他現在的神情和反應上來看,陸垚知道,這蘇轍也是很想透過這次考試的,畢竟這科舉考試對於考生學子們來說是最至高無上的考試和榮譽了。
就在幾人準備離開去到樊樓一醉方休的時候,城牆上趙禎的聲音再一次傳來了。
因為之前已經將所有透過殿試的人名說出來了,現在又要公佈什麼訊息,讓大家都覺得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