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陸府。

一夜過後,第二天,陸盱和陸皓起來後,就看到棠溪正讓下人們將後院收拾出了一塊地方,正在緊張的佈置著。

“看樣子是個擂臺,真不知道陸垚又想出什麼主意來了。”已經見到過錢莊收益的陸皓看著陸垚這個架勢,笑著說道。

陸盱並沒有說話,他知道現在陸府中陸垚的地位跟自己其實是一樣的,所以只要他不做的太出格就可以了,不過陸盱也不明白,陸垚現在既沒有要籌備婚禮的架勢,也沒有要準備殿試的樣子,弄這個擂臺出來是要為何。

過了片刻,陸盱去上早朝,陸皓去了錢莊,許氏因為要生產的原因,這幾天就被留在了家中,而陸垚的母親言氏依舊是在外奔波,自然是為了陸垚的婚事。

棠溪帶著手下在後院忙活著,陸垚倒是成了這府中最閒的一個人,雖說今天是有比賽的,不過前面也說過,是最沒有懸念的一場比賽,陸垚自然是不用去看的,美食街和火鍋店昨天的時候自己已經去叮囑過了,老陳找來的那三戶人家,還有楊濤給出的情況都比較讓陸垚滿意。現在最關鍵的,就是接下來曹菡的比武招親大會,這可是個大事。

陸垚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此時他坐在正廳當中,回想起了這宋代的武功和武術,畢竟這些一直是宋朝被人詬病和爭論的地方。

先來說武功,更可以說是軍功,也就是大宋軍備實力的問題,這也是為何陸垚要舉辦新蹴鞠大賽的直接原因。北宋的軍事部署,遵循的是“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原則。宋朝的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和藩兵等四種。禁軍是中央正規軍,一半駐紮在京師和附近地區。廂軍和鄉兵分別戍守全國各要衝地區,藩兵由邊區少數民族組成,駐於邊地。北宋對遼和西夏基本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因此邊境上只屯駐了少量的禁軍。禁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待遇也較其他軍隊優厚,因此戰力最強。這樣,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軍事優勢,解決了長期以來的藩鎮割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然而,這樣也造成了地方軍事的薄弱。

宋太祖趙匡胤取消了殿前都點檢和副都點檢等高階軍職,規定禁軍不再設定最高統帥,而且把禁軍分為“三衙”,即殿前司和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且時常加以調動。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均由樞密院控制。北宋還實行“更戍法”,即每隔幾年更換一次禁軍的駐屯地點,防止軍隊成為將領的私兵。這種“兵無常將,將無常師”的局面,雖然有利於防範將領濫用兵權,防止地方兵變,但是也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北宋沿用唐代的僱傭兵制度,並試圖利用這種制度,將破產農民收容到軍隊中去,以免他們鋌而走險,發動武裝暴.亂。因此,凡發生災荒的地方,政府就在那裡招募大量饑民入伍,不惜採取強制措施。北宋政府認為,凶荒年份縱有叛民,也不至於有叛兵。若平常年份發生了兵變,當地農民也不至於相從而起。這樣一來,“兵”和“民”被截然分開,確實減少了兵民.聯合起義的可能性,維護了地方的統治。但是,軍隊的數額不斷增長,宋太祖後期,禁軍、廂軍有37萬多人,至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間),軍隊人數達到了上百萬。宋仁宗時有人統計,軍隊每年的支出總額約佔財政總收入的十分之六七,大大加重了財政負擔。

其實,關於宋朝“冗兵”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宋朝都城開封易攻難守,提出遷都洛陽或者長安,來減輕防守壓力,減少大量的軍事支出。然而這一條想法卻遭到了大臣們的一致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而被譽為大宋武功巔峰的禁軍又是如何的呢?

宋朝建立於趙匡胤之手,可北宋的核心,卻是後周,而後周,又是五代財產的繼承,換而言之,北宋的“禁軍高手”,其實都是來自於唐末遺產,這群人能活下來的,那可真的是厲害,年紀大不說,經驗還很多。

當然啦,這群人的數量也並不多,主要的,還是夾在“唐”、“五代”之間被培養起來的年輕人,生於後唐,崛起於後漢,正處在人生的能力巔峰,最後在後周被收攏,郭威穩定大局,靠的也是這群人。

宋代禁軍體系,其實大唐盛世精華的濃縮,大唐後期,地方節度使割據不斷,但不管他們如何叛逆,內部的“團結”卻是有保障的,就正是因為“親衛”制度,和以往濃縮就是精華不同,這個時候的親衛,人數比得上外駐部隊。

所以五代開始,這種“壞習慣”就開始了,禁軍人數暴漲,且進行“輪戍制”,也就是經常進行地方考核,把地方優秀的軍士調往中央禁軍,久而久之,禁軍在人數上、質量上遠超地方軍隊,壓根就不怕造反。

趙匡胤作為柴榮時期的禁軍長官,也是這樣崛起的。當年趙匡胤本人的“武藝”是很高強的,趙匡胤出身於武將世家,父親和郭威當年有舊,所以趙匡胤一開始的起步很高,不靠著家裡,也能跟著有前途之人建功立業。

在郭威去世後,趙匡胤在柴榮的手下表現更好,在“高平之戰”中,趙匡胤捨生忘死,被柴榮看重,因此成為了禁軍之中失去人手的“補位”,這個機會,也是趙匡胤日後篡奪後周的機會。

趙匡胤當年在軍中推廣了一套“長拳”,這個長拳是有著功夫的講究的,打起來有著強身健體的作用,但更多的時候,拳法也是拿來禦敵的,所以的的確確的,在北宋時期,“武功”的風氣很重。

五代之人總是喜歡推崇自己的親軍,這些親軍無一不是武功高強之輩,到了北宋,軍制再次被修改,禁軍分為侍衛親軍和“殿前司”,趙匡胤此前,正是擔任著“殿前都點檢”的職位,不過殿前司更傾向於“軍隊”征戰,真正的“高手”,還是看侍衛親軍。

侍衛親軍看似管理多樣,但在本質上,核心工作還是以保護天子為主,只是北宋早期戰爭繁多,軍隊根本不夠打,侍衛親軍有時候也要上,才讓皇帝的禁軍、親軍看起來好似沒有什麼區別,實際上區別還是很大的。只可惜的是,在宋太宗北伐幽州一戰中,士氣失衡,導致耶律休哥大肆屠殺了北宋的禁軍,趙匡胤此前保留著後周禁軍力量所留下的班底,皆是在這一戰中憋屈被殺,本來本事不止於此,但發揮不出來,也沒有任何辦法。

禁軍大損,宋太宗隻身逃亡,就連“親軍侍衛”都幾乎全部折損,那麼接下來就要“召兵”,北宋太宗時期,召兵數量是很大的,因為這是北宋中前期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代。

這個召兵的標準,也是沿用五代的標準,再經過宋太祖的修改,其實比之當時的大敵契丹都是有過之無不及的,因為北宋早期對“禁軍”選拔,有著身高和力氣的“要求”在其中,身高是為了分隔出士兵的檔次,而力氣,則是潛力。

當時選兵的“核定”在於俸祿,不是說勞苦功高,在一開始,不同身高計程車兵加入其中,獲得的“俸祿”都是不同的,其中“一米八”身高的是第一檔,其次才到“一米七”的身高,這也是在身高的標準上,就選出了適合當禁衛軍的人才。

但不管怎麼說,身高都只是表象的東西,真要說高低厲害,還是要看實戰,不過北宋少馬,所以除了“易州”等地區會配備阻擊大遼的戰馬外,就連皇宮裡,馬匹都是稀少的,因此以往選拔士兵的“騎射”,則被減去了“騎”,只剩下射箭了。

對的,說到這裡,有心人倒是能看出來,大宋的“高手”,其實更多的不是李繼隆、楊無敵這樣的衝鋒高手,反而是拿著遠端.武器的“弓手”、“弩手”。後來的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曾對兵制進行了綜合,從太祖以後,神宗以前,北宋的“兵王”的標準都是“九鬥弓、三石力”。在北宋,最優秀計程車兵都在禁軍之中,早期的西北軍並不厲害,禁軍因為皇帝的勤政,輪戍得很頻繁,所以戰鬥力一直保持在一個巔峰,那個時候不講究什麼飛簷走壁,畢竟也沒有,可這些“高手”們,的確都是遠超常人。

而大宋禁軍的沒落,其實是在宋朝中後期的戰爭重心的轉移,宋代禁軍,是因為大遼給予的高壓才保持著強盛的姿態,因此宋遼局勢的頹廢,並沒有讓大宋崩潰,可後來的和盟,卻是讓禁軍宛如唐代的神策軍,越來越頹唐。

到了北宋後期,禁軍就真的沒有什麼能打的人物了,皇帝很少出宮,因為明面上的敵人只有西夏,所以保持巔峰的,反而是西北軍,但西北軍沒有獲得如同禁軍的培養,終究比不過北宋的巔峰。

雖然在北宋仁宗之後,大宋算得上是歌舞昇平,可惜這裡面代價是血性的衰弱,最終讓禁軍成為了“吉祥物”,以至於開封保衛戰中,“六甲神兵”這樣的荒唐事情都發生了。

正因為考慮到這一點,所以陸垚現在舉辦這個新蹴鞠大賽,就是想從根本上,先提高全民的體質,然後等到自己進入到仕途入朝為官後,再逐漸改變大宋這文.強武弱的局面,只不過說來可笑,陸垚自己就是一個文官入仕,恐怕到了那個時候自己想要改變局面號令那些武將們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