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二百九十九章 聲勢浩大(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禎這邊在皇宮當中給所有皇天隊的隊員們進行著賽前動員,雖說今天趙禎是不用上早朝的,但是這宮內太監、侍衛們倒是忙的不可開交。
這蹴鞠大賽是公開比賽,意味著皇帝是要出宮出行的,這陣仗排場肯定是需要的,雖說跟以往帶許多人比起來這次一切從簡,除了趙禎選擇的官員之外,侍衛也會帶的比較少,但是那畢竟是進到鳥巢體育場內的人員,要知道,等到比賽開始後,說不定這軍隊會將鳥巢體育場給圍個水洩不通,就是為了保證皇帝的人身安全。
古代雖然技術落後,但在皇帝的出行上毫不含糊。宋朝皇帝的主要出行工具有輅、輦、輿、車等,對於排場這種東西,在封建社會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
首先,宋朝皇帝出行最別緻的一個交通工具就是輅,這個字和“路”同音,所以有時也寫做“路”。在周朝,就有王之五路的說法,“一曰玉路、二曰金路、三曰象路、四曰革輅、五曰木路”,在周朝之後的秦漢、魏晉、隋唐,輅就逐漸成為了皇帝出行的主要工具。以此為中心也衍生出了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和大輅,據記載宋朝皇帝出行就時常乘坐玉輅,“玉輅,自唐顯慶中傳之,至宋曰顯慶輅,親 郊則乘之”。 金輅乃是正宗土豪金坐騎,宋朝明確規定了金輅的樣式:“朱質,飾以金塗銀;左右建太常、大旗及輪衣、絡帶等,色皆以黃;龍旗九斿,如《周官》金輅建大旗之制;駕馬以騧,飾樊纓五采九就”在史籍中同樣有許多宋朝皇帝乘坐金輅的記載,比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東封泰山時,“乘金輅,備法駕,至山門”。
除了金輅、玉輅之外,象輅、革輅、木輅也時常出現在皇帝的屁股下面,畢竟每個皇帝小金庫裡的錢有多有少。有的皇帝例如宋徽宗,腰包不是很鼓,就常坐革輅、木輅,也可能是因為宋徽宗走得路比較多,金輅太笨重。
除了輅之外宋朝皇帝出行的第二大類交通工具就是“輦”,這個輦並不像前面那個輅那麼少見,而這個輦的歷史卻同樣悠久。相傳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有輦這個東西了,說夏桀“十三年,遷於河南,初作輦”,在這個時期輦是一種利用人力拉著走的車子,是有輪子的,有點類似於我們熟悉的黃包車,也沒有窗戶啥的。到了秦朝,皇上坐這東西就有點不舒服了,畢竟路不平,索性去掉輪子,用人挽拉而行,一下子舒服了許多。皇帝乘坐的輦,我們只介紹一種比較典型的,就是唐朝發明的芳亭輦。這種輦到了宋朝被列為皇帝專用輦,“紅羅繡鵝簾,內設御座等褥,長竿四,飾以金塗銅螭首”,極為奢華。除此之外還有逍遙輦、太平輦、鳳輦等等,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用途。
第三種交通工具——輿,輿有一個其他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小巧,有一種小輿小巧的可以在宮殿間穿行,極為方便。同時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也有鑾輿、金輿,這個輿和後面我們後面介紹的車,是史籍中提到頻率最高的兩種交通工具,在宋朝皇帝去世以後,載神像或者是神位的就是一種彩輿。史記記載每當安放神像或者神位時,“必太史擇時日,教坊集聲樂,有司具禮儀,奉彩輿而安置之焉”,除此之外還有行漏輿、十二神輿、交龍鉦輿、交龍鼓輿、鐘樓輿和鼓樓輿等等。
最後便是車,古代的車都是以馬、牛等牲畜牽引,黃帝時代就出現了車“黃帝作車,引重致遠”。
說到這裡,就要看看今日的主角,趙禎皇帝了,北宋最為出名的畫作之一,名叫《大駕鹵簿圖書》,這描寫的就是趙禎一次出行時候聲勢浩大的場景。這“滷”在古代是“櫓”的通假字,是“大盾”的意思,從盾的防禦功能引申為保護帝王車架的衛隊之意。這“簿”則是測簿的意思,意為把這些防衛以及車架次第記錄書寫在簿籍上。所以“鹵簿”合起來就是皇帝出行時“車架次第”和保衛的規模、數量、登記的制度規定。
宋代,按照皇帝出行活動重要性,鹵簿規格分為大駕、法駕、小駕、黃麾仗四個等級。其中大駕鹵簿用於最重要的場合——祭祀、籍田、薦獻玉清照應景靈宮等典禮。祭祀、籍田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儀式,用來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薦獻玉清照應景靈宮則是去祭祀供奉在哪裡的玉皇、趙氏先祖等神明和祖宗。史載“宋初,大駕用一萬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萬六十一人”,所謂大駕光臨,亦源於此。鹵簿圖中雖人物眾多,但人員均嚴格按照禮制規定來排列隊形,誰在前誰在後,誰在左誰在右都有明文規定,他們的著裝、手中執掌的各色旗幟、兵仗,都要按規定行事,甚至連他們騎乘的馬匹品種、毛色、裝束都有規定。整個儀仗隊規模浩大,以皇帝坐的玉輅為中心,前後對稱地配備12個儀仗隊,車駕齊整、陣仗鮮亮、旌旗飄揚、鼓樂齊鳴,多而不亂,龐而不雜,鮮明地體現了皇權的神聖不可冒犯和極致尊崇的地位。
整個儀仗隊的組成除了皇帝車輦之外,還有文武官員、各色隨從、禁軍護衛、樂隊等,動物則有象、牛、馬等。據統計,這幅圖共繪人物5481個, 輅、輦、輿等車輛共計35種58乘,馬2873匹、牛36頭、象6只,旌、旗、旃(zhān,古代的一種赤色曲柄旗)、纛(dào,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90杆,樂器1701件,兵仗1548件,甲士494騎,各色依仗497種。從中可以想見當時帝王出行時氣勢恢宏的場面。
宋太宗曾命人繪製了3幅《
鹵簿圖》,藏於秘閣。為便於官吏將士演練,宋仁宗時,宋綬重新制定大駕鹵簿,本圖即是在宋綬《圖記》基礎上完成的。是研究宋代輿服、儀仗、兵器、樂器等制度的形象資料。南宋滅亡之後,此圖流藏於元朝大都,元朝皇帝的祭祀大典禮儀就是參酌此圖而行。
宋仁宗天聖武年(1027)十一月癸丑,到了三年一次的南郊祀天的日子,仁宗皇帝乘坐玉輅,親率規模龐大的祭祀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南郊進發,只見儀仗隊伍中車架齊整、旌旗飄揚、鼓樂齊鳴,皇帝心裡十分舒暢。由於歷代鹵簿制度各不相同,且花樣繁多又十分複雜,於是仁宗不時向身邊陪乘的翰林學士宋綬詢問各色儀仗的典故,宋綬是這次南郊的禮儀使,所以對答如流,且一一辯明各色器物的用途,皇帝聽後不住點頭,命宋綬日後編撰一部《鹵簿圖記》呈上以備查閱。於是宋綬編定了《鹵簿圖記》十卷,這也成為了以後皇帝出行排列鹵簿的典章規範。
《宋史·儀衛志》記載,由開封令、開封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居前,稱之為“六引”。不過畫卷中僅有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三引”。在六引的後面是金吾纛槊。金吾大將軍二人,分左右,各有二人執槊騎從,自龍旗以前檢校;大旗之後是負責清場巡視的“清遊隊”,其成員持弓弩和槊。緊隨其後的是執朱雀旗、持槊和弓弩的朱雀隊。一人執朱雀旗,引、夾皆二人,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主之,領四十人,二十人持槊,四人持弩,十六人帶弓箭,又二人持“矛暴”槊,皆佩橫刀。隨後是十二面龍旗:風伯、雨師旗各一面,雷公、電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面,左、右攝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車隊包括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四匹馬牽引,有駕士十四人、匠人一名。至此,導駕儀仗結束,後接引駕儀仗。另有指南車和鼓車。指南車,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裝置,利用齒輪傳動來指明方向的一種簡單機械裝置。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定木人指示的方向。記裡鼓車,中國古代用來記錄車輛行過距離的馬車,構造與指南車相似,車有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木製機械人,手執木槌,下層木人打鼓,車每行一里路,敲鼓一下,上層機械人敲打鈴鐺,車每行十里,敲打鈴鐺一次。白鷺車,載樂隊的車子。赤質,上施層樓,四角金龍,皂頂及緋絡帶,並繡飛鷺,銜旒蘇羽葆。樓上有翔鷺棲烏,或為鵠形。鸞旗車,天子儀仗中載有鸞旗的前導車。赤質,曲壁,上載赤旗,繡鸞鳥。
崇德車,又稱辟惡車,用以祓除不祥。太卜令一人,居辟惡車,服如佽飛,執弓箭。
引駕儀仗前導是由十二排分別手執橫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隊,稱之為“引駕十二重”。尾隨其後的是一支龐大的鼓吹樂隊,樂隊前有兩名鼓吹令負責指揮演奏。樂隊的樂器以各種鼓為主,主要有鼓、大鼓、鐃鼓、節鼓、小鼓、羽葆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笳、長鳴和中鳴、大橫吹、篳篥等以及金鉦等打擊樂器,整支樂隊由近千人組成。金吾細仗。青龍旗、白虎旗左右各一。五嶽神旗五,分前、中、後、左、右,為三列;五方神旗五,陳列亦如之。五方龍旗二十五,相間為五隊,每隊赤前、黃中、黑後、青左、白右,五方鳳旗二十五,陳列亦如之。五嶽旗在左,五方旗在右;五龍旗在左,五鳳旗在右。四瀆旗,江、淮在左,河、濟在右。引駕儀仗的後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也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警衛極其森嚴。玉輅由太僕卿駕馭,前後有數十位駕士簇擁,分左右,充禁衛,圍子八重:崇政殿親從圍子二百人,為第一重;御龍直二百五十人,為第二重;崇政殿親從外圍子二百五十人,為第三重;御龍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為第四重;御龍弓箭直二百五十人,為第五重;御龍弩直二百五十人,為第六重;禁衛天武二百五十人,為第七重;都下親從圍子三百人,為第八重。
捧日,天武,龍衛和神衛是禁軍的精銳部隊,是禁兵中的上兵,通稱上四軍。
天武約攔二百人,在禁衛圍子外,編排禁衛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管押相視御龍四直八人,照管行子御龍四直二十四人,天武六人,禁衛內攔前崇政殿親從三十二人。禁兵配備有弓、箭、刀等兵器,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的情況。跟在禁兵後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皇帝的車駕後面還有一支“後部鼓吹”樂隊,樂隊配置的樂器與玉輅前的鼓吹樂隊差不多,只是規模相對較小,但也有數百人之多。緊隨“後部鼓吹”之後的是皇帝專用的各種車駕,其中包括方輦、小輦、腰輦、金輅、象輅、革輅、五副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屬車、黃鉞車、豹尾車等。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率數百名兵士,分作四行橫排,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後。每輛車均由馬匹牽引,並有數量不等的駕士隨從。
走在儀仗最後的是後衛部隊,前面是由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分作前後兩個方陣,以一面旗幟為前導。士兵均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隊的裝束均為同一種顏色,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廂黃麾仗,分為十二行,分別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後為殳仗,手持殳等古代儀衛兵器。最後則為諸衛馬隊左右廂騎兵和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
所舉的旗上繪有同一種傳說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三角獸、玄武、金牛等。旗陣後,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並有騎兵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