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朝代發展到鼎盛程度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具特色的娛樂活動。作為盛極一時的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開國皇帝制定的政策原因,使得整個國家的風氣都處於一種“重文抑武”的氛圍中。而“重文抑武”所產生的影響便是整個國家都是十分文雅且散漫的狀態。

宋詞,在規格嚴謹的詞牌名和格式中,宋朝的詩人往往會創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內容。而且國家符合時代的經濟政策也讓民間經濟活動蓬勃發展,國家和百姓腰包裡充足了,自然就在享受方面開始動腦筋。

宋朝的體育活動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始蓬勃發展,而這些體育活動整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競技類體育活動,一類是觀賞型體育活動。實際上,這些體育活動還有所不同,有些體育活動至今還是體育比賽的熱門專案。這其中,傳統的蹴鞠運動自然不必多說,根據古書記載,當時蹴鞠在百姓當中十分受歡迎,無論是蹣跚學步的孩童還是已經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只要聽說有比賽就會趕忙結束手裡的工作前去觀看。而宋徽宗更是蹴鞠技術十分了得,經常在皇宮內組織蹴鞠比賽。不僅年輕熱血的小夥子十分喜歡,連深居閨中的少女們也對蹴鞠有著不一樣的熱愛。她們常常身穿紅繡鞋用玉簪子將頭髮盤起,組成女子蹴鞠隊在球場上奔跑,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蹴鞠除了日常的競技外,還被宋朝人民玩出了不一樣的花樣。他們往往將一些武術招式上運用到蹴鞠上,使得在踢蹴鞠時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當時宋朝還會舉辦花式蹴鞠的比賽,比賽的勝負不以分數為判定標準,而以選手展示的花式蹴鞠難度為準。有眾多的愛好者自然就會出現很多蹴鞠社團,在宋朝眾多的蹴鞠社團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齊雲社。在當時,參加蹴鞠社團的愛好者會得到社團專業師傅的專業指導,每過一段時間還會進行一次考試或者兩個社團約好在某天舉行蹴鞠比賽,正是在這種環境的襯托下,宋朝蹴鞠不僅非常普及而且水平也十分高超,甚至隨便一支宋朝蹴鞠隊都能吊打現在某些知名足球隊。

當然,這裡說的蹴鞠運動,跟陸垚就要舉行的新蹴鞠大賽是有很大差別的,而趙禎時期的宋朝,其實還沒有流行起女子蹴鞠和競技性十分強的蹴鞠運動,所以,陸垚的這個新蹴鞠大賽,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除去蹴鞠運動之外,比如投壺和捶丸還有馬球也都是宋朝十分流行的運動。

捶丸,這個略顯生澀的詞彙,如果用現代話來說就十分通俗易懂了,那就是高爾夫球。

在宋朝之前也有捶丸運動,不過當時的捶丸還是一種兩隊競技的運動,起源於唐朝的步打球,等到了宋朝以後,便將兩隊競賽變成了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

宋代的捶丸和現在的高爾夫一樣,從骨子裡就透漏出了一股“講究”的氣息。宋代人對捶丸場地的選擇十分講究,一般會選擇有山有水有綠植的地方,來讓當時的宋朝貴族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

在擊球時貴族們也秉承著現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優良傳統,做到“失利不嗔,得雋不逞”。捶丸所用的石丸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一般捶丸上都會刻有不同的花紋,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代表哪種花紋的石丸適合什麼規則的捶丸。

捶丸跟蹴鞠一樣,在現代的時代,也是屬於皇家和貴族之間的一種娛樂遊戲,陸垚想著,如果這次新蹴鞠大賽大放異彩,那麼假以時日,他也要將捶丸運動擴大到平民百姓的等級上去。

最後就是馬球,宋代的蹴鞠、捶丸、馬球並稱為三大球類。

馬球在宋代也被稱為“打毯”,本來馬球還是貴族圈內流行的活動,而到了宋代,馬球就開始在軍營和民間流傳開來。宋朝的馬球規則一般是在馬上的隊員要用馬仗將只有拳頭大小的馬球打入球門之中,在球場外會樹立24面紅球,哪方進球便可獲得1面紅旗,最紅獲得紅旗多者為勝。在馬球鼎盛時期,宋徽宗還特意組建了一支女子馬球隊。每到重要的節慶假日,百姓們都能觀看到女子馬球隊的比賽,這些比賽往往會讓戍邊的將士們面漏愧色,因為這些馬球隊成員的馬術要比他們高超許多。

相比起這三大球類,投壺的歷史就更加久遠一些。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從周禮射禮衍生而來。古代重武習射,常舉行射禮,然而當活動場地有限、賓客數量不足等原因而無法射箭時,投壺就被用來代替射箭,因而有“凡宴不射,即為投壺”的說法。投壺除了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常常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投壺來自於儒家所奉行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禮,在投壺的遊戲中,巧妙的體現著六藝中“禮”的重要性。正如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寫道:“投壺,射之細也。宴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雖然投壺只是遊戲,但在遊戲背後,體現的卻是古人尚禮的精神。投壺運動流傳至宋時更熱,更普及。北宋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這裡的“射”指的就是投壺。大宋運動會的投壺場地就在玉津園。北宋汴梁的玉津園,是皇家的遊賞之所,也是朝廷的射圃。另外,宋朝經常在這裡舉行與契丹使者之間的比射活動,稱為“宴射”。

司馬光在《投壺新格》一書中介紹了投壺的過程。投壺之前,先擺酒席。酒席要擺到客廳或

者庭院裡。酒席擺好,大家分東西兩排站立,主人站在東邊,客人站在西邊,雙方鞠躬行禮。然後主人向客人發出邀請,客人再三推辭之後,接受主人的邀請。如此這般客套完了,主人捧出一捆箭和一隻壺,把箭發給客人,把壺安放到酒席南邊,距離酒席大約兩支箭或者三支箭連起來那麼遠。

投壺的核心環節是“投箭入壺”,但並不是想怎麼投就怎麼投的。在古代文人眼中,投壺的意義還體現在它如儀式般的流程中。標準的投壺從入場到比賽,都有固定的臺詞和走位,期間配以音樂控制節奏,最後飲酒慶賀,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儀式感十足。投壺經歷各個朝代,玩法推陳出新、花樣百出,司馬光根據傳統古禮,整理出一套標準儀節,並針對當時流行的多種投擲花樣,簡化並規定了投矢的官方樣式。

此外,投壺用的壺是特製的,以金屬或陶瓷製成。文獻記載,壺高約40厘米,口徑8厘米,腹高17厘米,容量5升。壺口兩邊還鑲著兩隻空心的壺耳,名為“貫耳壺”。投擲的時候還要在壺中放置小豆,以防止箭矢投入後彈出。

投壺用的箭也是特製的,比打仗用的箭輕得多,也細得多,用柘木或棘木製成,以保證它的堅韌和重量。箭矢一般粗約2厘米,根據投壺場地的大小分為3種長度,長度有二尺、二尺八寸、三尺六寸不等,分別適合室內、廳堂和庭院。

用於計分的籌碼叫做“算”。木製,一般長約40厘米,一算相當於1分。而盛算的容器叫做“中”。一般為木製的犀牛、鹿等瑞獸形狀,背上留孔以盛算。此外還要用到一種用於表示勝局的次數的道具“馬”,木製,馬形。每勝一局立一馬。另外還有鼓、磬等樂器在投壺期間用於提示環節;罍、勺、洗等工具用於洗手、洗酒器。

雖然宋代投壺運動摒棄了前代一些過於繁瑣的禮儀,更注重其娛樂性,但還是有謙讓之風。投壺運動至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走進去平民巷陌的,可雅俗共賞的體育娛樂運動。

此時的陸垚,躺在床上思考著宋代的這些娛樂活動,他再一次佩服起了我國古代人的智慧,既有能夠帶兵打仗縱橫疆場的將軍,也有能夠吟詩作對,風花雪月的才子。而在彩票和娛樂方面,也是頗有建樹,只可惜……

封建社會還是有著自己永遠沒有辦法解決的弊端。想到這裡,陸垚不由得嘆息一聲,從床上起身,時間也差不多了。

今天是蹴鞠大賽開賽的日子,他這個實際意義上的舉辦者,自然不可能跟著那些觀眾們同一時間入場。陸垚看了看手機,現在距離蹴鞠大賽正式開始還有兩個時辰的時間,也就是四個小時,現在可以說是清晨。

而皇帝趙禎,為了能夠親臨現場去感受這新蹴鞠大賽,連今天的早朝都免了,這也說明了趙禎對於這次新蹴鞠大賽,也是給到了足夠的重視,陸垚更是不敢怠慢。他出了房門,發現棠溪早就已經起來守在門口了,棠溪表示,本來想著過兩刻鐘如果陸垚再沒起來就叫陸垚的。不過他知道,這麼重要的日子,陸垚從來不會耽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