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文學方面,晏殊和王安石的成就也是旗鼓相當,雖說晏殊沒有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也絕非常人能及。

晏殊自少好學,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而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晏殊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馮煦《蒿庵論詞》稱之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認為,晏殊在詞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啟後,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優秀詞作帶動了詞壇的繁榮,即“臨川(晏殊)珠玉繼陽春,更拓詞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嫻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並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詞風格溫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和諧。他善於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脫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新。

相比起晏殊更加鍾情於風花雪月,王安石的詩詞大多就與他的政治生涯所相關聯。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創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於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乾枯,但不失

大家風範。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餘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志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正是因為二者在政治和詩歌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貢獻,再加上王安石未人剛正不阿,所以陸垚覺得,不管晏殊這次會見王安石是不是通知自己,王安石能夠得到晏殊的賞識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現在,既然晏殊親自為了王安石的事情來拜訪自己,說明他的確是想要讓王安石在朝堂當中更進一步,或許晏殊心裡也明白,可能王安石比范仲淹更適合掌權。下一任相公大機率是包拯,但是包拯之後呢,又會是誰?晏殊這也算是在為趙禎後續的用人操心。

想到這裡,明白了晏殊用心的陸垚,示意晏殊在書房內等一下自己,隨後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片刻過後,當陸垚再次回到書房的時候,他的手中拿著幾張文稿。

“這是……”晏殊看到陸垚手裡的文稿,還以為又是陸垚寫出來的什麼點子,陸垚沒有回答,而是先把文稿交給晏殊看了一下,晏殊越看越覺得驚訝,這紙張上面寫的,是一種名為以戰促和的策略,而這種策略全面的分析了現在宋夏之間的形式,還有作為宋朝的角度,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文章並沒有誇大宋朝的實力,而是十分理性客觀,對於大宋的分析,其中有好幾條,跟之前樊樓夜宴當中張風給出的建議差不多。但是,文中也指出,開戰是一定的,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雖說沒有像陸垚一樣提出一些具體的軍事方面的策略,但是以戰促和的這一想法,其實是非常符合現在宋朝的情況的。

晏殊看完文稿,轉頭看向陸垚,他的第一感覺,這東西應該是陸垚新想出來的,因為之前的時候陸垚在夜宴上並沒有說出這種想法,而這個文稿上面也恰恰沒有具體的軍事方面的策略,所以陸垚應該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分析了宋夏之間的問題。

而陸垚,則是在晏殊看完文稿,對於這當中給出的觀點大加讚歎的同時,淡淡的說道:“這上面的話,都是王安石之前來到我府上跟我說的,我當時詢問他對宋夏雙方的局勢該怎麼辦,他給到了我這些建議。”

晏殊愣在原地,他本以為,王安石的強項是在內政方面,沒想到,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王安石準確的分析了兩個國家之間如果想要實現談判的核心,就在於一方的軍事實力。而大宋現在的情況,也被王安石分析的十分透徹,能打,但是不能打到底,大宋的國庫剛剛充實起來,經不起長年累月的消耗戰,所以,以戰促和才是最好的方式。而這種想法,晏殊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他只是單單的將這次宋夏之間的處理方式,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兩種觀點,其實晏殊現在看完手中的文稿仔細思考一下,這兩種方式真的就沒有共存的可能麼?這以戰促和,就是最好的一種方式,既可以彰顯大宋國威,又可以展現大國風範。不過,文稿當中也強調了,這大夏立國,宋朝應該是怎麼都阻止不了了。對於這一點,之前張風有提過,不過很快就被主戰派給否決了。

於是,晏殊詢問了陸垚對於這篇文稿的想法,不用多說,陸垚肯定是之前已經看過這篇文稿了。

而陸垚只是給出了兩個字,完美。這代表著,其實陸垚十分認可王安石文稿當中提到的必須承認大夏地位和以戰促和的這種方式。晏殊仔細思考了一番,說道:“我真沒想到,這王安石竟然有如此智慧,是我之前小看了他。小陸大人,你認為,我是不是應該現在就把這東西交給皇上看看?”

陸垚想了想,說道:“我倒覺得並不用這麼著急,最好是等到范仲淹大人他們前方和談不順利,當陛下問起有沒有什麼建議的時候,那時你將這東西拿出來,一來很有說服力,二來,也可以成功將王安石引薦給陛下,到時候王安石一定會給所有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晏殊點頭,說道:“不錯,那就這麼辦。”

二人對王安石的事情達成了一致,隨後二人有又是聊了一會兒,晏殊就要告辭離開了。陸盱這邊自然也是送晏殊出了陸府。

離開之前,晏殊還是問了陸垚那個問題。在晏殊看來,王安石聽到陸垚名字的時候,其實跟陸垚感覺沒有那麼熟悉,為什麼陸垚會如此賣力的幫助王安石呢?

陸垚表示,只要是有能力的人才,自然是要多多送到朝堂之上發揮他們的作用才好。誰都知道這話說的是表面上的漂亮話,不過看樣子陸垚也不打算告訴自己真正的原因。不管怎麼說,這舉薦的功勞也會落在晏殊身上,於是晏殊也沒有多問,拿著那份文稿回到了相府,也算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