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王安石是一個細心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對陸垚完全不瞭解就去拜訪的話,還是有些不太禮貌。不過,他並不打算從宰相晏殊那裡瞭解陸垚,反倒是在去到陸

府的路上,向過路的百姓打聽起陸垚此人的為人和所作所為來。要知道,現在陸垚在百姓當中的印象,可是和之前紈絝子弟的時候有著天差地別。別的不說,就說陸垚做出來的這些美食,還有弄出來這些產業給到了許多百姓就業的機會,就已經足夠讓王安石欽佩了。更不用說,馬上就要舉辦的新蹴鞠大賽,王安石怎麼都沒有想到,這竟然是陸垚一個人的主意最後真的實現了,而他能說服皇帝舉辦這個比賽,說明此人口才也十分的好。而在文學方面,王安石可是被稱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詩人,他的《明妃三部曲》可是十分出命的,在去到陸府的路上,王安石跟百姓打聽起陸垚的時候,還聽說陸垚此人不單單是在各種工廠還有美食方面十分有造詣,在詩歌和方面也是一絕,甚至於獲得了歐陽修和蘇軾的稱讚。

此時的王安石對蘇軾還是不怎麼了解的,在真正的歷史當中,蘇軾和司馬光一樣,是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但是,對於歐陽修,王安石還是比較熟悉的,自己上一次來到汴梁,給趙禎提出建議的時候,就是由歐陽修引薦的。對於歐陽修,王安石心中只有欽佩,而這陸垚寫出來的詩歌和文章,竟然能夠得到歐陽修的認可。這更加加深了王安石想要見到陸垚的心情。

此時,王安石來到了陸府門口,而後就被福伯給帶到了正廳當中。而陸垚現在已經到了書房當中去等待王安石了。陸盱,倒是正端坐在正廳當中。他想要看看,自己兒子十分看重的這位王安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王安石見到陸盱,由於不知道是誰,只能畢恭畢敬的行禮,雖說不知道陸盱的名字,但是從年齡和福伯看陸盱的眼神上,王安石已經猜到了陸盱的身份。

於是王安石便作揖,跟陸盱打了個招呼,二人簡單聊了幾句,陸盱也是透過這幾句簡單的對話,知道了之前陸垚將王安石推薦給晏殊的事情。王安石本以為陸盱是清楚這件事情的,不過看樣子陸盱也是剛剛知道陸垚的這個舉動。他也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陸垚要跟晏殊舉薦王安石,而且從結果來看,晏殊對王安石的印象也算不錯,要不是不會將他叫到汴梁自己的相府當中去聚會的。

而晏殊用人,陸盱知道,一向十分謹慎,既然他能夠讓王安石來到汴梁,說明這人身上一定是有厲害的地方。

已經見到了面,而且做了一個初步的瞭解,陸盱接著也是話不多說,親自帶著王安石來到了書房門口,表示陸垚就在其中。

王安石進到書房當中,陸垚剛好在倒茶,見到王安石進來,也是十分恭敬,請他先坐下。

王安石打量了一下陸垚,他本來以為,能夠在這麼短時間內做出如此多功績有這麼大成就的人,年齡應該跟自己差不多,但是他怎麼都沒有想到,陸垚會是一個這麼年輕的小夥子。

二人一番簡單的問候之後,王安石先是感謝了陸垚對自己的舉薦和認可,而後也是問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那就是陸垚是從何處得知王安石的訊息的?

陸垚對於這個問題倒是給到了一個完美的答桉,因為在剛剛,王安石已經將自己明天就要離開汴梁的事情告訴給了陸垚,陸垚算定,他應該是不會有時間去拜訪歐陽修的,於是便表示是之前偶然聽歐陽修提起過王安石的名字,他也做了一番調查,覺得王安石是一個大才,所以就將他推薦給了晏殊。

雖說是透過歐陽修得知的自己,不過王安石還是十分感謝陸垚能夠給到自己的這個機會,接著陸垚就問起了王安石在相府的一些事情。聽了晏殊的問題和王安石的回答之後,陸垚覺得,按照王安石現在的能力,是一定會得到晏殊的賞識的,自己的舉薦,也算是得到了效果。

而後,陸垚忽然想著問一下王安石關於現在宋夏局勢的問題。因為關於王安石自身的性格還有抱負,以及他接下來會做出來什麼樣得行動,其實陸垚這邊已經大多知道了,所以針對變法方面的事情,陸垚不打算現在讓王安石當著自己的面再說一遍,而且現在應該也說不全面,自己也沒有辦法給到建議。

不過,當下時局的事情,陸垚想著今天倒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問問王安石對這次戰爭的態度。

“不知王大人對現在大宋和大夏之間的關係怎麼看,今天范仲淹大人和韓琦大人已經出使邊境了,你有什麼見解?”

說起范仲淹,或許跟王安石的交集沒有很多,但是韓琦跟王安石倒是有許多的瓜葛,韓琦和蘇軾一樣,也是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這點倒是比蘇軾好理解很多,畢竟韓琦身居要職,王安石的變法是在變相削弱韓琦的權力,韓琦自然是不答應的。

王安石想了想,隨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對於軍事方面不是很瞭解,但是,我覺得以我們大宋現在的情況,想要讓大夏俯首稱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輕易承認了他們的地位,對我們的威嚴也是嚴重的損失。所以,如果問我的想法的話,我會說,以戰促和。”

這是陸垚聽到的非常新鮮的想法,仔細一想,確實是個好辦法。

王安石表示,按照現在大宋的軍備和實力,就算是真的能夠打贏對大夏的戰爭,但是想要讓對方徹底覆滅,滅掉剛剛獨立的大夏國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透過戰爭,來為大宋爭取更多的利益,但是,按照王安石的說法,大夏的獨立地位,大宋到最後還是要承認的。

陸垚聽到這裡,十分滿意王安石的答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