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二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進京(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並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此後,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識;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都擔心王安石不願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辭謝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朝廷規定舍人院不得申請刪改詔書文字,王安石認為立法不該如此,據理力爭,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
宋英宗在位時期,屢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絕入朝。
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從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寧元年四月,神宗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神宗認同王安石的相關主張,要求其盡心輔佐,共同完成這一任務。
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
熙寧二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躋身執政之列。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熙寧三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王安
石頒佈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變法伊始,王安石對神宗提出奸佞之論,建議神宗要辨別小人並加以懲處。新法頒佈後,王安石擢拔呂惠卿、章惇、蔡確等多人,參與變法的實施。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
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神宗貶為地方官,王安石舉薦呂公著代替其職。韓琦上疏規勸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對派的巨大壓力下,神宗打算同意,執政曾公亮、陳昇之等乘機附和,王安石雖多方辯駁,神宗仍然認為應聽取各方面的建議。隨後,王安石稱病在家,繼而請求辭官歸隱。韓絳等規勸,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陳數朝廷內外諸官互相依附勾結的情況,進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懷天下。
御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都因為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相繼離開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御史林旦、薛昌朝、範育彈劾李定違背孝道,皆被罷出朝廷。其後,呂惠卿因父親去世離開朝廷,王安石便對曾布委以重任,對他非常信任。
熙寧三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回信對司馬光的指責逐一反駁,並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隨後神宗欲起用司馬光任樞密副使,司馬光趁機複議廢止新法,神宗沒答應,司馬光遂辭職離京。
熙寧四年,開封百姓為逃避保甲,出現自斷手腕現象,知府韓維報告朝廷。王安石認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爭議紛紛,百姓更容易受到蠱惑。神宗則認為應聽取百姓之言。
熙寧七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製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 [43]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聖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銜。
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熙寧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經義》寫成,加封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惠卿外調知陳州。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援,加上變法派內部分裂嚴重,新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王安石的晚年也比較淒涼,熙寧九年,王安石多次託病請求離職。同年,長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極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辭去宰相之職,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次年改任集禧觀使,封舒國公。
元豐二年,再次被任命為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
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哲宗即位後,加拜王安石為司空。高太后在神宗時就強烈反對變法,等到自己聽政後,立即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四月初六,王安石鬱然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園。
紹聖元年,宋哲宗親政,支援新政的章惇執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廟庭,諡號“文”。
政和三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後至靖康元年,又被追奪王爵,毀去配享的畫像,降王安石從祀於廟廷。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其實在趙禎即位的時間內,王安石其實並沒有在政治方面顯露出大的建樹,他提出的觀點,也沒有被趙禎所接納。而陸垚之所以之前將王安石推薦給晏殊,他也是想看看,這范仲淹和王安石組合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樣的火花。畢竟兩個變法達人組合在意起,再加上現在王安石變法當中的反對派也還沒有嶄露頭角,正是變法的大好時機。
而晏殊這邊,在調查過王安石的為官經歷後,覺得他也是一個能人,於是便親手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人交給王安石,約王安石在汴梁相聚一下,自然,這一切都是瞞著趙禎做的,他可不想給皇上推薦一個無用之人,就算是陸垚說這人不錯,但是自己也要親眼看看。
而陸垚此時呢,也早就已經起來了,他今天也沒有帶著棠溪,而是自己去到廚房做了早飯,吃過飯後就要去北門送范仲淹。
陸盱顯然也已經起來了,不過陸盱看樣子並沒有打算去跟陸垚一同送范仲淹,陸垚知道自己父親的性格,於是也就沒有說太多,自己離開府上之後,直接也是騎馬朝著北門前進。
“範大人!”
范仲淹已經走到盡頭,眼看就要離開北門出城而去,忽然聽到後面有人在喊自己,回頭一看,竟是陸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