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五十二章 活字印刷術(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僅蘇軾被嚇壞了,就連陸垚也嚇壞了,這到底是幾天沒有睡覺才會變成這麼模樣。
老石匠上前一把握住陸垚的手,激動地說道:“大人你交給我的任務我終於完成了,只是大人你要刻的字實在是太小了,真的不是人乾的活,我和我的徒子徒孫們每天只睡兩個時辰才勉強將你的要求達到。”
報紙上的字當然是越小越好,字越小一張報紙上能印刷出來的字數就越多,這不是變相地省了很多成本,他沒有想到三毫米見方的石刻字會這麼難。
等到陸垚真正看到實物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工程的嚴峻,若是有密集恐懼症的人來看會瞬間暈倒。
一塊一平方大的木板上面擺了一千個小石刻,一共有十個這樣的木板,總共一萬個字。
陸垚整理出來兩千個常用字,一起刻了五套,像是‘與,是,之’這樣的使用頻繁的字陸垚還要求一個字多刻了百個。
這樣能保證一次有多個工人能同時印刷。
陸垚不愁報紙的銷量,像是這種新型產物出來肯定能吸引汴梁文人的目光,銷量只會多不會少,等到銷量上去的時候,陸垚還會要求加大活字石刻的數量。
老石匠不僅刻了這些小字,還刻了一些用作標題的大字,大字比小字要好刻很多,老石匠用了兩天就差不多刻完,而小字卻刻了五天才刻完。
陸垚覺得此時應該要把標定符號給推出來。
北宋時期寫文章很多字一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斷句習慣,這會導致兩個人讀一篇文章會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出來,而陸垚將標點符號拿出來就是定死了每句話的意思,也會省去讀報時解讀句子意思的漫長時間。
為了彌補老石匠的辛苦,在之前談好的工錢之上,陸垚又多給了老石匠五十貫錢。
拿到錢的老石匠笑得滿臉皺紋變成菊花模樣。
想要馬兒跑,就要給馬兒吃草。
再說陸垚也不差這五十貫,以後刻字一事還是要多找老石匠來幹,他找遍了整個汴梁城,就屬老石匠刻字的工藝最好,這也是陸垚找老石匠的原因。
蘇軾兩兄弟不知道陸垚刻這麼多小字是用來幹什麼的,在他們的印象中只有印章才會刻成這麼大,印刷書籍都是雕版。
雕版雖然能讓字型更靈動一些,但是一張雕版只能印刷一種書籍,靡費頗大,完全沒有活字來的方便。
陸垚租了一輛拉貨的馬車,將這些活字全部拉到了印刷廠。
看到工人們將雜草,草根,樹枝打成漿糊狀時,蘇軾就已經猜到了陸垚要帶他來看什麼了。
年前陸垚曾經對他說過會將書本的價格降到很低,還會將他所說的報紙給弄出來,沒想到陸垚的動作這般快,連正月都還沒有出就將造紙的工廠給弄好了。
看到工人幾秒的時間就能從池中撈出一張白紙出來,蘇軾越來越激動,人人都能讀書的想法在他心裡越來越憧憬。
陸垚當然不是帶蘇軾來看怎麼造紙的,也不怕蘇軾將這些工藝學去。
一來蘇軾沒有這麼大的啟動資金,二來造紙的工藝並不複雜,陸垚只會在原材料上得到了改善,儘管被人學去也不是一件壞事,只要造紙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市面上紙張的價格就會越來越低。
約莫走了一炷香的時間,陸垚終於帶著蘇軾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印刷廠。
陸垚剛進門就有不少人在等著他。
昨日他回汴梁之時就告訴這些人今天要來,印刷廠也從今天正式開業。
印刷廠裡的工人不多,只有五十人左右。
印刷和裝訂倒是不需要識字的人,可是排版的人必須是讀書人才行。
為了這十個讀書人陸垚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很少讀書人會來到這種工廠來幹活。
陸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再加上鉅額的工資才招來了這些人。
其中五個是讀書人家中比較貧困,有了陸垚給的這份工資會讓家中的生活更好一些,還有五個是陸垚從陸家生拉硬拽,拉的人。
本來他們心中還有怨氣,不過陸垚將活字印刷術的好處一說之後,他們也欣然接受了。
最主要的是陸垚還說了一句話,如果書本的價格能下降到百姓們都能隨意去買的話,他們必將會青史留名。
還有什麼比青史留名更誘惑人的。
陸垚讓這些人將石刻活字從馬車上卸了下來,再他們按照字的不同分門別類地分好,這樣找字就會方便很多,不用在一堆字中去亂挑,印刷的速度也會快上很多。
光是分類這一件事就足足忙活了一個時辰,蘇軾蘇轍當然也在其中幫忙。
畢竟那些不認識字的工人是幹不了這個活的。
接下來便是印刷。
陸垚從懷中拿出了從蘇軾家中順來的論語,將它們一頁一頁地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