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時月 第一百七十二章 好友相聚(第1/3頁)
章節報錯
對於范仲淹的出現,曹佾與韓永合都認為,雖然在意料之外,但是卻又在情理之中。現在西夏局勢這麼緊張,奈何朝堂之上竟然沒有一人肯站出來主持大局。這裡所謂的大局,當然不僅僅是在宮殿內誇誇其談,而是要真正去到邊關,與西夏人正面對抗,選出一個能夠打仗,可以指揮的將領出來。
而此時,大家基本上都是將目光看向樞密使韓琦。的確,韓琦確實是有這個本事,但是大家心中也都清楚,其實還有一個人,跟韓琦的能力不相上下,甚至於是要超過他,只不過,此人之前被貶出京都,還一直沒有回來,那人就是范仲淹。
韓永合與曹佾二人都是老臣,他們自然也明白此時的事情已經有些刻不容緩,只不過,他們二人的想法都覺得,這件事情還是應該由韓琦率先提出來。畢竟之前,范仲淹被貶出京都的時候可是沒有一個人去送的,要說起關係,他們兩個人跟范仲淹的關係,也沒有那麼好,只能說是同朝為官。他們一方面十分敬佩范仲淹的為人,但是另一方面,其實有時候他們也有些不能接受范仲淹的為人處事的方式。
而此刻,范仲淹出現在大殿之內,只能說明一件事情,他既然回來了,那麼他能夠獲得的權力,應該要比之前還要大。
不用想,曹、韓兩人已經明白,定是韓琦將范仲淹請回來,跟自己一同主持大局的。本來十分緊張的西夏戰事,倒是成了范仲淹回京的一個契機。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介紹一下韓琦和范仲淹之間的關係了,若不是交情深厚,范仲淹也不會在回到京城之後第一時間就去了韓琦的府上。
韓琦敢於直諫,諍言讜議。他抨擊權貴,舉薦當時名臣杜衍、范仲淹等,“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前後七十餘疏”,其建議多被朝廷採納。尤其以《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知名。當時災異頻發,流民大批出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及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痛陳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使四人同日罷職,即所謂“片紙落去四宰執”。他自此名聞京師。
韓琦還嚴厲抨擊當時“貨賂公行”“因緣請託”的社會風氣和“僥倖日滋,賞罰倒置”的官場腐敗作風,建議仁宗先從朝廷內部裁撤虛職、減省冗費。名相王曾對他人少有稱許,此時卻稱韓琦的建言“切而不迂”。韓琦聞言,愈加自信。
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入仕為官之後,其實韓琦對他一直是多有幫襯,所以,二人的關係也是十分的要好。其實,當初范仲淹被貶出汴梁,其實那些朝堂之上的範的敵對勢力,也是想要藉此打壓韓琦的力量。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就連趙禎現在都有些忌憚韓琦的權力,這一點單從之前面見趙禎時候蒼鷹隊的隊員們對韓琦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趙禎本來是十分擔心,會不會哪一天,這些士兵們只知道有韓琦,不知道有皇上。
可是,現在西夏那邊的情況非常緊急,趙禎一時間無人可用,只能在次找到韓琦商議對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韓琦提到了范仲淹,他希望能夠讓范仲淹重新回到汴梁掌權,和自己一道,去到邊關和所謂的西夏國作戰。
趙禎起初的時候,是比較反對韓琦提出的這一個觀點的,畢竟趙禎心中也清楚范仲淹和韓琦的關係非常要好,如果這個時候自己聽從韓琦的建議將范仲淹召回汴梁,到時候會不會變成“引狼入室”,如果被韓琦和范仲淹再立下軍功的話,這二人將來在朝堂之上,肯定是不好控制的。
其實對於古代帝王而言,像韓永合與曹佾這樣,不管是朝堂之上還是生活當中都明著出現矛盾的大臣,其實皇上並不怎麼反感。畢竟,這朝堂之中,就是要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的,不然廣開言路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且,像韓永合與曹佾,彼此都看不上對方,他們雙方在朝中的勢力自然也是勢同水火,正是如此,他們相互掣肘,朝廷中的勢力才會得到平衡,皇上的權力才會更容易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對於像韓琦這樣的人,自古以來皇上都是十分忌憚的,擔心的無非也都是一點,一家獨大。本來現在韓琦作為樞密使,權力已經很大了,這時候再讓范仲淹回到汴梁,對於韓琦來說無異於是如虎添翼,如果這樣助長韓琦在朝中的勢力,自己這個龍椅,會不會哪天也坐不穩了?
朝臣之中不少精明的人自然是看出了趙禎的顧慮。雖說西夏戰事現在是一觸即發,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更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烏紗帽和自己的利益。范仲淹一旦回到汴梁,若是再去平定了西夏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就和噩耗沒什麼區別,秋後算賬這句話,他們可是再清楚不過了。
所以,看出皇帝猶豫的他們再三勸諫趙禎,不要讓范仲淹回到汴梁,而韓琦這邊,也是給到趙禎壓力,表示如果范仲淹不回到汴梁,那就請趙禎重新選人去到邊關鎮守。
就在趙禎猶豫之際,有一個臣子站了出來,他勸說趙禎,應該要將范仲淹請回到汴梁來,這樣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有好處。
勸諫的人是誰呢?御史中丞,晏殊。
這是晏殊第一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筆者覺得還是應該簡單介紹一下晏殊此人。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進賢)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為秘書正字。說起來,也算是在仁宗沒有即位之前,就在朝為官了,加上此人智慧超群,所以他的話,趙禎還是比較受用的。宋仁宗即位後,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並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後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在地方大興學校,培育人才。仁宗親政後,他更受寵遇,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聖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仁宗特意賜他繡癋,用來表示特別的恩寵。此外,晏殊還奉命主持了天聖八年(1030年)禮部的貢舉,也就是省試。
天聖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後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一職,尚未正式就職,又在明道元年改拜參知政事(副相),加尚書左丞。 明道二年,劉太后將要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她身穿袞冕前往。太后諮詢晏殊的意見,晏殊舉出《周官》後服一節加以諫阻 。三月,太后逝世,仁宗親政,於四月將太后任用的執政大臣全部外貶,晏殊也被外放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旋即改知亳州,後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後來,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擔任三司使一職。
這也就是當下的時候了。晏殊現在也算是一個兩朝元老了,在趙禎即位和親政問題上,晏殊也都為仁宗做出過卓越的貢獻,所以趙禎還是十分認可晏殊的能力的。西夏之事發生後,趙禎曾經問過群臣們對於范仲淹的意見,當時晏殊在朝上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但是趙禎也知道晏殊的脾氣,等到下朝之後,找了一日,單獨將晏殊召到了宮中,詢問他的建議。
晏殊先是針對西夏的事情給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他分析形勢,奏陳四件加強軍備的要務:撤消內臣監軍,使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充實國庫。他的建議為仁宗所採納。
而對於范仲淹的問題,晏殊也是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他是支援韓琦的做法,將范仲淹請回朝堂之上的。
而趙禎最不理解的對內對外都有好處,晏殊也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對外,范仲淹和韓琦自然是一心為大宋,所以讓他們去對抗西夏的軍隊,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這范仲淹此番是眾望所歸,躊躇滿志,派他去指揮,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