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深夜。

高昂夫妻被宮娥和太監帶去了廂房歇著,反倒是方世玉,抱著馬淑道:“開心吶!”

“開心?殿下的老鄉也不能算是鳳陽百姓吧。”馬淑疑惑道。

雖然說方世玉點名要她過來陪宴,看似降低了大家的身份,和平民一起吃飯,這本就是在歷朝歷代都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大明,它在原史上就發生過。

洪武二十幾年,有個村子,應該是朱元璋的老鄉吧,反正他們拉著官員去應天告御狀,老朱嚴懲了貪官之後,設宴款待了這些勇於告狀的百姓,口頭嘉獎之後,還送了返歸的盤纏。

若是說朱元璋泥腿子出身,起跑線低,身份低,但朱元璋打下了這個天下之後,從朱標這一代開始,華夏九州就不存在比他們家還尊貴的人了。

可笑的是,還有人說,明朝不和親是因為老朱泥腿子出身,身份低,人家看不上,我特麼的真想順著網線掐死它!!!

明朝真的不和親嗎?

也不是絕對的,朱棣和朱元璋都有異族妃子,有蒙古的,有色目人,有朝鮮人,所謂的不和親,準確來說應該是沒有大明的公主或官方冊封的公主去異族和親罷了。

睡別家的女人和別家睡你的女人,那完全就不是一碼事。

方世玉傻笑道:“哪能啊,太祖祖籍鳳陽,他們當然就算老鄉了,不過嘛,真正開心的不是鳳陽老鄉真的有變化了,還是大明朝的官場上,可算是出了個清流。底層官員的清流和頂層官員的清流可不一樣勒。”

方世玉像是個孩子一般,索性這御花園也沒有其他人,真正能放開自我。

馬淑道:“殿下說的是況鍾?聽那高氏夫婦說的,這個況鍾倒也是個人物,只是這個人的出身好像不是特別好,不是正經科舉出身呢。”

原史上有況鍾,非杜撰,這個人也挺神奇的,三任蘇州知府,就是能幹到老百姓不讓他走,怕他升官不管蘇州這種地步,說他是個奇人也不為過!

“大明朝往後不是科舉出身的多了去了,科舉的比重在減少,儒家的影響力也會跟著減少,今年孔訥死了。”

孔夫子五十七代孫。大明朝的第一個衍聖公,禮部一直在替孔府上表,要我繼續冊封孔訥的兒子孔公鑑為衍聖公。”

“我給拒絕了。”

方世玉冷笑道,馬淑猶豫道:“殿下為何要拒絕?”

“哎,說來這就話長了,咱們去你宮裡說。”一臉壞笑的攙著馬淑離開御花園。

次日清晨,方世玉穿戴整齊,看了眼床榻上躺著的馬淑道:“可還有什麼不適的?身子不適?或者是其他的,我可是都能給你解答的。”

“算了吧,你別在後宮待著了,去忙你的吧。”馬淑嘟囔一句,躺在床上一動不動。

方世玉走出宮殿,看了眼身邊值守的宮娥說道:“照顧好她,莫要有差錯。”

宮娥連忙應聲說著,見方世玉離開了,他們這才敢進屋子,一左一右的攙扶著已經起不來的馬淑,來到梳妝檯前,開始打理自己。

方世玉的步子很快,來到了文華殿。

看了眼楊寓道:“梁國公走到那了?”

“殿下,梁國公已經過了紫荊關,再有三日就可抵達涇陽,北上到寧夏,按照梁國公的行軍速度,再有十三日,應該就可以從寧夏抵達西北四城地區。”

“江南的糧價穩定了,北京的糧價卻在瘋漲,夏元吉呢?怎麼不見他人!”方世玉看了一眼,望了眼外邊的人群,人頭雖然不少,但卻沒有看見他要找的人。

大明也是個極端了,南邊的糧食絕收,如今好不容易算是穩定了南邊的糧價,北方的糧食又出現大量減產情況。

這樣折騰下去,北伐大軍已經過了居庸關,一路向北挺近,每天的糧食支出都是恐怖的數字。

楊寓道:“夏尚書應該是去找商人買糧去了,北京糧食暴漲,他是最心急的那個。”

“事關民生,戰爭,不可不急,實在不行的話,從關中運一批糧食北上,漢中修的也差不多了,看看蜀地的糧食能不能運出來。”

“儘可能讓江南和直隸地帶,在明年收成之前,不要在有餓死人的現象了。直隸日報上邊都說的很明白了,各地糧食減產,這特麼的,不是在散播不良言論嘛。”

方世玉咬了咬牙,娘希匹的,他搞出來個大明帝國日報,作為官方報刊,進行宣傳解讀朝廷政策和普法。

反倒民間的許多人,跟風倒一般,照葫蘆畫瓢,搞出來什麼京城日報館,鳳陽日報館,南京日報館。

似乎一十五個布政司,都有自己的報館。

他們發表的什麼東西,雖然也要當地的大明帝國日報館進行一定的刪減,需要得到首肯才能發出去。

但大明向來不拿言論治罪,而且大明的文風有些跑偏,撞死金殿就可以青史留名,萬世流芳。

說真話,往往成了一些文人登天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