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華殿。

方世玉看著楊寓道:“三年沒上朝了,我看你們,倒是挺習慣的。”

楊寓躬身頷首道:“國事繁重,鮮有務必聖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誤各部門之間工作的時辰。”

“往往幾個時辰,都沒有個結果,爭論不休,各執一詞,自殿下重立體制,國家運轉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鮮有出現。上朝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楊寓心平氣和的說著。

上朝?那都是什麼年代的產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書中表達的,高效率執政,規定沒有特殊情況,一應大小內政,具由內閣決斷。

直接廢除了朝會。

而太和門已經封閉三年沒開過了。

文武各站一邊,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這個代理皇帝,有與沒有,似乎都不會影響國家的正常運轉。

當年老朱因為朝廷有他沒他都可以高效率運轉,一怒之下,廢除三省,大權獨攬,終日裡累死累活。

等他感覺力不從心的時候,把政務甩給了朱標,打造了歷史上最豪華的太子府班底。

朱標病倒後,又把繁瑣到讓人難以接受的政務甩給了方世玉。

乃至於方世玉現在想想領東宮監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覺苦澀。

或許,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間的勢力和權力,維護文武的同時,維持整個帝國的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內政,朝會也並非是一刀切斷,五年一次的大朝會,總結上個五年發展計劃的成果,下個五年計劃的方向。

楊寓道:“不過,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間,楊寓似乎想起了什麼,開口道。

“去裡屋吧!”方世玉轉身邁步向著文華殿內殿走去,楊寓卻並未直接跟上,而是回頭在案子上尋找著什麼。

過不多時,方世玉剛剛在內殿落坐,楊寓手中拿著一份公文來到內殿道:“殿下,這是東察哈臺的國書。”

“東察哈臺?”方世玉眉頭緊蹙,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邊寫著一些,讓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說是不明覺厲的文字。

“楊土奇,你莫不是拿我開涮?除了這個王印,是太祖皇帝賜下的,你瞧瞧這上邊的字,你認識那個?”

方世玉將所謂的東察哈臺國書反過來在楊寓的面前鋪開道。

尷尬的點了點頭,楊寓道:“回稟殿下,這份國書來的匆忙,禮部的人還沒有來得及翻譯我朝文字。”

“但國書的內容,禮部的人已經和微臣說過了!”楊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說吧,東察哈臺什麼意思!”

“大致就是,天氣寒冷,少水少糧,希望朝廷能允准他們前來通商,訂購一批糧食,供養族人活命!”

“總額是七十萬石糧食,按照以往的慣例,東察哈臺有七萬萬的寶鈔儲備,是符合條件每年採購一定數額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的。”

“但今年,國安稽查的訊息說,東察哈臺有謀反的意圖,或許會在玉門,哈密一帶,進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決。”

楊寓直言道。

東察哈臺在大明的西邊,古稱西域,自古以來,哪裡就是由朝廷統領的地區,只不過大明的發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發展北方,重心也是在遼東,而不是西域。

相比較而言,西域很重要,對於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說過,把帝都定在伊犁,整個亞洲都是天朝的!

東察哈臺造反倒是不至於,他們也沒能力反叛,至於說採購糧食,七十萬石太多了,東察哈臺在朝廷登記造冊的男丁,戶籍一共才三十萬。

“七十萬石糧食,一戶分去兩石有餘,他們要這麼多糧食做什麼?”

方世玉心中嗤笑,東察哈臺的實力,他還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會閱兵上,方世玉向東察哈臺展現了大明中央軍的實力。

無論是火槍力量,還是大炮的力量,對於察哈臺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當然,這其中來朝會的,自然不止察哈臺一國。

而這場閱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環,藍玉從海上,帶回來了三十餘國的使臣,入朝進貢。方世玉自然要展現一下大明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