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出海二人組(第2/7頁)
章節報錯
“秦晉二王於洪武十一年離京就藩,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
齊泰駕定道。
“齊大人記性真好,那齊大人說一下,徐達老將軍哪年逝世的。三王就藩的時候,徐達老將軍又在做什麼?”方世玉面色坦然,對於這些事情,他都太清楚太清楚了,怎麼可能不清楚。
齊泰疑惑道:“中山王逝世洪武十八年。”
“洪武十八年,二月,在這之前,徐達老將軍就已經因為多年的舊傷復發,病魔纏身,洪武十五年末,徐達老將軍已經無法親上戰場!”
“中山王死了,朝廷還有哪個人,能在北疆,守得住萬里邊防,擋得住遊牧騎兵,調的動各鎮大軍嗎?”
“還是說,弄一個將軍過去,丟城棄地?放任賊寇入關?殘殺北疆百姓?他們不是你爹你娘,你當然不會傷心了。”
“你一家人在應天,在這江南花花世界,開開心心的,又怎麼會為北疆的戰爭而落一滴淚
“你可以歌舞昇平,因為這和你沒關係,但北疆那些被異族搶掠,殘害,屠殺的邊民,都是大明的子民。”
“齊泰,你可以坐下了,我記住你了!”
無論前邊方世玉斥責的多兇,都遠遠比不上最後這一句,朱元璋賓天的時候,無論誰是繼承人,但方世玉這個輔政大臣的位置肯定是跑不了的。
輔政大臣記住你了,而且還是在這種非常不好的事情上,後果可想而知。
方世玉並沒有在齊泰的身上多浪費時間,直言道:“剛才和齊大人的討論,諸位應該也聽清楚了。朝廷沒有人能統籌長城一十三鎮的兵馬。”
“說實話,就算有這個人,他能力達到了,他的德行,對於朝廷的忠誠,又是否達到了?自中山王徐達之後,朝廷不會再有任何一個可以一己調動整個北疆大軍的元帥存在。”
“所以,藩王,朝廷,只能二選一,陛下已經選了讓朝廷去北方統籌邊防重鎮大軍,集中力量。”
“所以,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戶部準備錢糧,召集民壯,工部準備開工在大都的基礎上,以應天府為藍本,修建一個大應天府三倍的新都!”
方世玉話音剛落。
戶部尚書趙勉終於開口道:“殿下,此事不妥啊!”
“為何不妥?”方世玉疑惑道,趙勉不像是會阻攔朝廷大事的人,不然的話,老朱頭也不會讓他坐在戶部尚書這麼重要的位置上。
趙勉道:“殿下,您進獻朝廷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神物,其中玉米和馬鈴薯,準備在西北,遼東平原地區,大肆種植。”
“戶部已經將種子發下去了,聖上派遣翰林院學子數千人,國子監學子近千人,奔赴遼東,西北平原,學習,教導當地官吏如何種植,教授他們關於作物的生長週期。”
“遼東本就人口荒蕪,地處寒冷,無論是開墾,播種,遼東都是民戶得田畝最多的地方,地廣人稀,朝廷想要徵發徭役,勢必耽擱朝廷的民生大計。春播不及時,收成就不會好。”
趙勉這個理由,當真是讓方世玉愣在原地,深吸一口冷氣道:“徵募徭役的話,需要多少民夫?”
“按照應天府的規模,三倍於其,十年內全部竣工,至少要一百三十萬民夫幾個地方同時開工,才能做到。”
趙勉並沒有經過特別仔細的計算,但腳下的應天府,修了十多年,徵發徭役二十餘萬民壯,新修泰安府是應天府的三倍規模,其工程量,自然就非同凡響。
“戶部每年能拿出來多少錢糧,修建新都?”方世玉眉頭蹙,這確實是一件難事。
趙勉躬身道:“錢的話,不會超過三百萬兩,這幾年的土改政策執行的很到位,糧食倒是不缺,朝廷每年可以拿出來一千五百萬石以上的糧食。”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糧食還在增長。當初收納的田畝是六萬萬數千畝,現如今已經收納皇莊七萬萬兩千三百萬畝。只是北方人口凋零,修建那麼大一座新城......”
“遷都刻不容緩,削藩的聖旨已經出京,奔赴太原,西安,泰安,新都的修建也不能停緩。春播更是重中之重。我有個提議,諸位聽聽可行否!”方世玉直接打斷道。
趙勉表情凝重,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方世玉道:“我認為,可以用商人來修建新都,泰安府要修成三倍於應天的巨大城池,工程浩大,若是一寸寸承包出去,讓商人帶著資金入場,朝廷只管完工結算,驗收合格後按簽訂的契約給予錢糧,諸位認為,此法可行否?”
方世玉猶豫不決的說著。
“讓商人去做,君上會同意嗎??”趙勉心中狐疑,這麼大一個工程,朝廷想要在不讓北方耽誤春播的時候。進行興建新都城,那難度是非常大的。
原史上,朱棣遷都興建的順天府,要比應天府小許多,應天府是順天府的一點六倍大,如此朱棣也是花了十多年的間。動用了無數民夫,才修建的順天府。
而如今朱元璋要建一個三倍於應天府的巨大城池,這難度簡直就是倍數增長。
“這件事情,我一手操辦,陛下只要看見成果以及造成的影響,其他的事情,我一力承擔!”
“諸位認為,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