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遷都跟打安南,先進行哪一項?(第2/5頁)
章節報錯
雖然覺得方世玉說的是廢話,但是依舊沒人敢明說。
方世玉也傻眼了,特麼的,還以為古人啥都不懂呢!
“諸位不要著急,本王話還沒說完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黃河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好幾代人,堅持不懈,才能起到成效。”
“如今,咱們只能從朝廷出發先給災區送去一些救災物資,以防不測。治理的問題,咱不能哪裡出事了,就治理哪裡,咱應該從泥沙入手。泥沙從哪來的?你們就算沒去過黃河的源頭,應該也聽說過。因此,工部可以派人從源頭,清理泥沙,堵住泥沙。”
工部尚書頓時皺眉道:“殿下,您的意思是,咱們要派人實地勘察,找到黃沙匯入河道的地方,堵住那些泥沙?”
方世玉點了點頭。
“只有這樣,才能根絕黃河的水患。始皇帝數千年前都可以修建長城,咱們治理一個黃河,就算一代人不行,那就十代百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好了,這件事我會稟報陛下,讓他定奪,從工部挑人,負責治理,還有別的事情嗎?”
方世玉直接終結了這個話題,想治理黃河,怕是能說到天荒地老去。
戶部尚書當即上前說到:“殿下,戶部的問題一直存在,如今陛下裁撤了衛所共計七個,裁撤了軍戶共計四十餘萬人。”
“陛下推廣流兵制度,從各地招募青壯年服兵役,共計三十餘萬人,因為都是新兵,所以糧餉需要按時提供,這是戶部的文書,殿下請過目。”
方世玉接過戶部尚書遞過來的文書,隨手翻了翻,直接目光落在最後。
“銀餉共計三千零九十萬貫,糧食共計九百三十一萬石。”
方世玉愣了一下,下意識問到:“一貫可是一千文?”
戶部尚書當即點頭道:“殿下所言正是。”
方世玉頓時有些吃驚道:“三十萬新兵,所需的軍餉就高達三百多萬貫?”
也不由得方世玉不吃驚,這麼多錢,基本上就是三十多億枚銅錢,別說大明沒有這麼多的庫存量,就算是想有,也不大可能,整個大明所有的銅礦都挖乾淨,全都用來鑄造銅錢,怕是也不夠。
戶部尚書趕緊回到:“殿下,這是各地新兵全年的餉銀,糧草也是全年份的。”
“陛下為了鼓勵各地子民踴躍參與新兵的招募,因此年初就發放全年的餉銀跟糧草。”
“所以這些年來,成效極高,各地的衛所裁撤速度雖然在加快,但是新兵招募的卻越來越少,很多人想盡辦法,都想入伍。”
方世玉聞言,當即拒絕到:“如此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大明的銅錢一共才多少?全都拿去支付新兵的餉銀,那朝廷別的地方不用開支了嗎?火器不用研發了?換成白銀不可以嗎?”
方世玉一邊搖頭,一邊嘆息,大明的銅銀雖然不算奇缺,但是若開支如此巨大,就算把東勝神州的銅礦都拉回來,顯然也是不夠的。可是一旦換成幾百萬輛白銀的話,朝廷倒是可以拿的出來。
你讓朝廷一下子拿出來幾億枚銅幣,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倒是也可行,最低階計程車兵,一年的餉銀只有七貫錢,折算成銀子的話,那就是五兩八分,往上的小旗到總兵,都是各有定數的。因此換算成白銀,這份量上,怕是不大好把握。”
方世玉將手中的文書放在桌子上,擺了擺手,再次說到:“這件事我知道了,我會稟報陛下定奪的,諸位還有別的事情嗎?”
老朱頭想當甩手掌櫃?
想得美!
我特麼搞不定的事情,自然你自己來搞定了!
兵部尚書,當即說到:“殿下,大明募兵制度的問題殿下還得細細考量一番才行,如今朝廷每年裁撤衛所軍多達五十餘萬,招募新兵則為三十餘萬。”
“三年內,大明境內的衛所,將會係數都被裁撤了,招募的新兵,朝廷每年需要花費的銀餉將高達五千萬貫,糧草也高達一千五百餘萬石。對於朝廷來說,確實是個不大不小的負擔啊!”
這件事雖然跟兵部也有關係,但是兵部尚書顯然是在為戶部尚書說話。
大明的財政現在確實有點艱難,雖然朱元璋一直在推廣方世玉進獻的新政。
朝廷的稅收情況已經好轉了很多,天下百姓也都有了田產。
但銀子就那麼多,朝廷儲備的量也是有限的,無論是金子還是銀子甚至銅錢,在大明都算是欠缺的。
方世玉點頭道:“這件事我會跟陛下商量的,但是軍隊的開支,不能降低,只能增加。朝廷維護地方,補貼民眾,所用的銀餉佔比很小。軍隊的開支,一直都是朝廷的大頭。至於銀餉,先用銀子跟銅錢配合使用,發給各地的新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