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你看這條河,它又大又寬!(第3/6頁)
章節報錯
朱元璋想起方世玉,不由得又嘆了口氣。
朱標直接選擇性忽略了朱元璋因為想起方世玉唉聲嘆氣這件事,他耳朵都快起繭子了,每次只要提及方先生,老爹總要唉聲嘆氣,一開始朱標還好言安撫一下,後來直接選擇性無視了。
說得好老爹心裡舒服點,說不好,老爹對自己就是一頓暴揍!
如今應天只有自己能抗揍了,原本四弟在的話,還能分擔一下,或者十五弟跟十七弟也能分擔一下,可如今他們都不在啊!
“老爹,洛陽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若是遷都洛陽,咱大明就可以重開絲綢之路,對於西域各小國的控制力,也可以更上一層樓。”
“但方先生卻說咱大明將要面臨的是數千年來,最動盪的時局,未來的貿易重點並非在陸路上,絲綢之路遠遠沒有海上貿易重要。”
“北平雖然海運方便,但跟江南比起來,不管是物產還是糧產,卻遠遠不是對手,因此,兒臣覺得北平並非上上之選啊!”
雖然先生建議北平,但是朱標仍舊覺得北平不是一個好選擇。
哪怕方世玉在書中都點明瞭,海運將會取代水運以及陸運的存在,成為將來最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北平可以走海運,難道應天就不能走海運嗎?
什麼大航海時代,朱標更是覺得完全無法理解。
相較而言,北平簡直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啊,優點就一個,缺點一大堆。
朱元璋聞言,卻是搖頭到:“遷都洛陽,對於西域諸國的控制力可以更上一層樓,但是遷都北平,卻可以對遼東地區的控制力更上一層樓,這才是為父猶豫不決的重點。”
“畢竟遷都一事,事關重大,不僅需要巨大的銀錢支出,還會出現不可預估的動盪。為父先籌謀著,你替為父去洛陽長安關中地區以及北平轉轉,看看當地的具體情況再說。”
......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
東勝神州,紫銀城府。
方世玉站在港口碼頭上,眼前搬運貨物的民工,忙碌的身影,絡繹不絕,方世玉卻是心事重重,一臉凝重。
嘆了口氣,喃喃自語到:“就要離開這片大陸了,也不知道有生之年,還不會再次踏足這片大陸了。”
從洪武二十一年登陸這片大陸開始,迄今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了,在方世玉的領導下,對當地的印第安土著一視同仁,共同發展,為這片大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博大精深的漢文化。
紫銀城府經過兩年的發展,如今即便是較之大明很多省份,已然不落下風了。
甚至跟雲貴川等大明的落後省份比起來,紫銀城府反而要領先不少。
比如東勝神州紫銀城府的糧產,如今一年下來已經高達一千多萬石,除掉消耗的,仍能結餘四五百萬石,尤其是這裡的土地,極為肥沃,簡直比大明很多地方的土地更加肥沃,更適合農作物的種植。
何況大明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講過上千年的發展的,如今的畝產量,完全沒法跟東勝神州相提並論。
東勝神州剛剛開墾出來,僅僅是畝產量,已經完全碾壓大明瞭,甚至都不需要列出具體的資料來反駁了。
紫銀城府結餘的糧草,方世玉並不準備帶回大明,反正回去的人也只有一半,艦隊也會留下一部分,畢竟朱高熾也用的上。
讓方世玉最興奮是,就要數早已堆滿了大半個倉庫的黃金了,這些黃金,初步估計,起碼也有三四百萬兩之多!
而金礦那邊,仍在持續不斷的開採著,熔鍊著,這個數量,只會繼續增加,越來越多。
如此巨大的輝煌成就,自然離不開印第安土著的任勞任怨,踏實肯幹,也離不開方世玉帶來的先進科技,無論是鍊金術,還是燒煤,都是至關重要的。
朱高熾不知道什麼時候走到了方世玉身邊,一臉笑意的看著方世玉說到:“祖師爺,你怕是不會再來這裡了,我怕是不會再回大明瞭。”
實際上,朱高熾早已對這片土地愛不釋手了。
不過仍舊忍不住感慨了一番,畢竟遙遠的大明北平,還有他的親人。
方世玉翻了個白眼,說到:“誰說的?等科技發達了,海路穩定了,想回去,或者想過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再說如今距離返航還有大半年的時間,那邊的銅礦跟鐵礦,如今開採進度如何了?”
方世玉甚至都已經開始構想空中交通工具了,如今的時代,雖然想發明發動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搞個熱氣球之類的,顯然不是什麼難事,只需要搞點石油當燃料就行了。
“正在進行中,銅礦如今的日產量已經達到了兩萬斤左右,鐵礦則要更多,日產在三萬斤上下。只是加起來,也沒有金礦的日產多,畢竟投入的人手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