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你看這條河,它又大又寬!(第2/6頁)
章節報錯
片刻後,朱標趕到了養心殿。
“父皇,叫我有啥事嗎?”
朱元璋點了點頭,帶著朱標朝著裡面走去,父子二人坐下後,朱元璋這才說到:“歷朝歷代,定都應天的,無不貪圖享樂,無心朝政。原本南方定都,是形勢所逼,如今形勢好轉,為父決意遷都,你意下如何?”
實際上,就連遷都,都是方世玉的建議,只是大明剛建國的時候,內憂外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所以這建都只能選在內地,沒有辦法的事情。
如今大明已經趨於穩定了,雲貴川那些土司不過是跳樑小醜,朱元璋的義子沐英就能解決了,因此朱元璋才想著遷都。
即便朱元璋不遷都,再過幾年,朱棣登基,也會遷都。
但遷都,畢竟不是一件小事。
朝廷的六部在什麼地方,註定就會以什麼地方為發展的核心。
朝廷若是想要遷都,那就得重新規劃城池,宮殿,守軍,軍民調動等等等等一大堆瑣碎得事情,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朱標聞言,卻是愣了一下,不由得問到:“爹,您是認真得嗎?”
朱標早就知道了方世玉進獻過遷都得建議,實際上不只是朱標,朝廷得文武百官,也都清楚。
即便沒有方世玉,朱元璋原本也沒準備在應天定都,而是準備在老家鳳陽定都,但鳳陽那鳥不拉屎得地方,確實不大合適。
最主要得是,鳳陽一馬平川,無險可踞,一旦遇襲,瞬間就成了孤城一座。
敵人攻打起來,那簡直不要太簡單。不僅如此,鳳陽得交通,那也是一大難題,運輸極其不發達。
朱標也是很贊成遷都得,見朱元璋點了點頭,當即繼續說到:“爹,兒臣覺得若是要遷都得話,可以著重考慮三點。”
江南顯然也不合適,若是遷都江南,那還不如在應天,江南太富庶,很容易讓人沉迷其中得紙醉金迷。
朱元璋倒是不擔心這個,但是保不準後面得那些孫子,若是定都江南,後面那些孫子過慣了紙醉金迷得生活,哪裡還知道北方得老百姓生活多麼悽苦?
“說說看。”朱元璋點了點頭,示意朱標繼續說下去。
“這第一點,那就是運輸一定要發達,江南作為咱大明最富庶得地帶,江南的物資,勢必要運往都城的。”
“所以,如果運輸不方便的話,對於新都而言,遲早都會出問題的。”
“這第二點。人口一定要夠多,新都不能指望朝廷強行從各地遷移民眾過去,勞民費財不說,還容易引起民怨。”
“第三就是,新都的選址,最好是能選在附近有大批可耕種良田的地方,否則大規模從其他地方運輸糧草,損耗極大,得不償失。”
朱標聞言,當即緩緩說到。
定都,對於一個王朝或者國家來說,那都是重中之重的,不僅要考慮當下的情況,還得有全域性觀。
如今的養心殿,只有朱元璋跟朱標父子,並無外人。
“你所言不假,為父心中目前有三個選擇,你看看哪個好?”
朱元璋點了點頭,這才繼續說到:“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以及你四弟所在的北平。”
“這三個地方,雖然就久經戰亂,屬於關中地區,洛陽長安,更是荒廢多年,但那是九州中心,作為一國之都,仍是最佳選擇。”
“但如今這兩個地方,百姓故都遺址等等都是大問題,因此為父也是一時之間,拿不準主意。”
“開封是宋朝都城,又有黃河作為隔斷,關隘防務,均是上上之選,而且緊挨華北平原,物產豐饒,自給自足基本不是問題。”
“最後說說這北平,有居庸關跟山海關兩大關隘,又有喜峰口這種易守難攻的地方,防禦設施為大明最齊全的地方,還有陽平關以及潼關,內三牆。”
“只是這北平陸路運輸極為困難,若是需要運送物資,就只能走海路,這樣才能保證物資供給充足。”
朱標聞言,卻是笑著問到:“老爹,您覺得這三個地方,哪個更好?”
朱元璋笑道:“如果沒有那小王八蛋給為父留下的《精兵是如何練成的》這本書,為父原本是最看中洛陽的,但是看完了那小王八蛋的書後,為父卻在洛陽跟北平之間,搖擺不定起來。”
“不過那小王八蛋倒是建議為父遷都北平的,只是當時時間緊急,也沒來得及細討。為父原本想等著那小王八蛋回來後再商量,可是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那小王八蛋音訊全無,為父不想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