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成立於2011年3月。

起初是作為一款gif圖片製作工具而發明出來的。

2011年,國內正處於移動網際網路的誕生初期,微博大熱,成為首款使用者過億的應用平臺。

當時在微博上最流行的不是發文,而是各種各樣的表情包。

表情包是一種突然誕生的新興流行玩意兒,足以吸引到當時幾乎80%以上的網民。

而一個叫穆天的人敏銳的感覺到這其中存在著商機。

於是便拉了幾個夥伴,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搞出了快手。

而彼時的快手,嚴格來說就是一個表情包製作工具。

一經發布,便依靠著簡單的操作,流暢的畫面,又背靠微博的龐大流量,不到半年時間便坐擁百萬下載。

隨後又因為暴走漫畫的大熱,王尼瑪這一網際網路經典角色進入了大多數網民的視線中。

掀起了一陣全民製作王尼瑪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之中,快手就憑藉著其強大的工具能力吸引到了數以百萬計的使用者。

只不過,在獲得大量使用者之後,穆天卻陷入了迷茫。

因為他找不到可以變現的盈利點。

工具收費不現實,因為他一旦敢說用快手製作表情包要收費,那至少95%以上的使用者都會直接棄用。

然後瞬間就會有另一個免費工具出來代替掉它。

網際網路環境就是如此,除過一些能夠壟斷的平臺以外,像快手這樣技術含量不大的工具類應用只有免費這一條路可走。

可代替性太強。

穆天最終想到了投放廣告這一變現方式。

可是一連聯絡了十多家廣告商,無一例外全部遭到了拒絕。

拒絕的理由一模一樣,彼時的快手就是一個背靠著微博平臺上表情包大熱的簡單製作工具,那為什麼不直接將廣告投放到微博,而要選擇你呢?

微博一旦掐斷了快手的流量來源,自己推出一個同型別工具,那麼快手的使用者在短時間之內就會流失的一乾二淨。

這個結果毋庸置疑。

這時的穆天才意識到,沒有自主使用者基礎的平臺,就是一盤隨時可以扔掉的散沙。

於是他開始尋求轉型,拉攏投資。

提起快手初期的融資之路,那比起現在的飛魚來說,可要艱難得多。

因為沒有人看好這樣一個找不到變現方式的免費工具有什麼前途可言。

投資機構有錢不錯,可有錢不代表著他們就會隨便投資,開的是公司不是慈善機構。

不可能隨便來個人拉投資就給。

接連被十幾家投資機構拒絕,穆天這個時候創業的熱情已經消耗了大半,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

因為開發快手這款應用,已經投入了幾十萬的資金,再加上後期的運營維護和人工,總成本已經高達百萬。

而這其中大部分的錢都是借來的,如果直接放棄掉,那麼他將從此背上巨大的債務,對於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無異於登天之難。

所幸,就在穆天最艱苦之際,一個投資者表示願意給他一個嘗試的機會。

一次性投入五百萬,但是要求快手必須轉型,要儘快找到自身的發展路線,不然這五百萬花完之後。就再也不會投入一分錢了。

而正是這來自投資者的壓力,使得穆天才琢磨出了轉型做社群的概念。

辦公室中,路遙仔細回想了一下快手的發展歷史。

算算時間,現在是2013年的4月份,快手應該就正處於轉型短影片的關鍵時期。

不出意外的話,最多兩三個月之內,轉型後的快手就會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