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皇太極曾以八百兵馬來攻,被我們兄弟擊退。在平原上,皇太極不只是我們一個敵人。如果損失太大,皇太極會被其他勢力滅掉。”

張士德對皇太極並不懼怕。

張士誠、張士德可以擊退皇太極的800人,說明張士誠的鹽民和流民青壯至少有1600人。

就鹽民和八旗騎兵對比,八旗騎兵的精銳程度更高,因此至少需要數量一倍以上的鹽民,才能擊退八旗。

張士誠要養活這麼多鹽民,怪不得四處販鹽,用鹽來換取其他各種領地發展需要的物資。

“初次交易,我們夏村要2000斤鹽,以生鐵交換。”

張華坐擁六級礦山,夏村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冶煉體系,不缺少鐵礦,而張士誠的鹽村坐落在平原,缺少鐵礦。

鐵山的礦工開挖鐵礦,運至夏村,夏村鐵匠鋪負責冶煉、鍛造鐵器,每日都能產出不少生鐵和兵器。

張華與張士德談好交換的比例,交易地點是陳午鎮守的東關。

用鐵礦與張士誠換鹽,除了夏村不缺少鐵礦以外,張華也有資助張士誠鐵器來對付皇太極的意思。

張士誠、張士德以鹽民為嫡系建立的鹽村勢力,與皇太極很不對付,正好可以利用。

張士誠是商人,想要透過貿易壟斷這一片地域的鹽產,進而獲得各種資源,擴張領地。

皇太極的思路與張士誠不同,皇太極一邊拉攏漢人鄉紳進行農耕,一邊四處掠奪和佔地。

控制鹽產,富得流油的張士誠,無疑是皇太極眼中一塊肥肉。

怪不得皇太極沒有集中精力攻打山谷,反而派出使節對張華進行拉攏,還許諾八旗旗主這般高位,估計是無力對付這麼多敵人。

山谷地形更是易守難攻,皇太極沒有幾千兵馬,根本拿不下山谷。

如果利用張士誠消耗皇太極,張華的壓力也會小許多。

不過這講究一個度。

不能讓張士誠吞併皇太極之後成為霸主,也不能讓皇太極有機會滅掉張士誠。

這就這涉及到外交了。

與張士德談好鹽鐵貿易之後,張士德留下一個隨從在夏村進行聯絡。

“皇太極為東部平原一霸,或許我們兩村可以結盟。”

張士德見夏村人口數千,頗為繁榮,還盛產鐵礦,於是主動向張華提出結盟事宜。

只有強者才配結盟。

結盟?

張華對張士誠並不怎麼信任。

張士誠這個傢伙,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大諸侯大打出手時,張士誠在一旁袖手旁觀,根本沒有出手相救陳友諒。

因此張士誠不可靠。

但表面上,張華為了穩住張士誠,讓張士誠專心與皇太極爭霸,還是同意了張士德的提議。

張士誠的兄弟張士德,頗有大志,輔佐張士誠進行擴張。

根據張士德透露,在東部平原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勢力,大的勢力,如皇太極、張士誠,擁有20座以上的村莊,數萬人口。

小的勢力,只有幾座村莊,甚至只有一座塢堡或者山寨,上千人口。

至於更小的勢力,根本無法獨立,而是依附於各個大勢力,成為皇太極、張士誠等人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