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適應性較強,可以考慮一年種植兩季。

張華不禁想到了後世的大棚種植技術,可惜古代缺乏塑膠薄膜、玻璃、化肥,使用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成本太高。

“大人,有一個使節自東邊平原而來,拜訪我們村子。”

“怎麼又有使節?難道是皇太極還沒有死心?”

張華上次故意羞辱皇太極派來的使節,認為皇太極不會放下貝勒的架子,再三招攬他。

被拒絕一次,還能說人各有志,要是被拒絕一次後,還主動將臉伸過來,那就是犯賤了。

“非也,此人自稱是鹽商張士誠的手下,前來遊說我們與鹽村通商。”

“張士誠?好生熟悉的名字。”

張華皺眉,突然想起來,這不是元末盤踞在江浙一帶,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諸侯?

張士誠好像是鹽民出身,不但幫助元朝廷運鹽,而且夾賣私鹽,來到這個世界後,張士誠又幹起了老本行。

東部平原的勢力,除了皇太極的八旗軍,張華又發現了另外一股勢力——張士誠的鹽民。

陳喬沉吟:“我們夏村在內的十六座村莊,確實缺少食鹽。若是有途徑買鹽,或許可解燃眉之急。”

“我就怕張士誠坐地起價。如果張士誠控制了鹽產,附近村落都要受制於張士誠。”

張華知道經濟手段的厲害。

早在西漢,官府就實行鹽鐵官營,將鹽視為與鐵一樣重要的戰略物資,是稅收的重要來源。

販賣私鹽,超過多少斤,就會被判以死刑。

張士誠主動找上門來,鹽價必定不菲。

陳喬說道:“如果我們向張士誠買鹽,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村民,還可賺取差價。”

張華對這位南唐大臣另眼相看。

果然,居於上位者,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如果將成本轉移到村民頭上,自然可行,因為他們是直接使用食鹽之人。只是這樣一來,張士誠依然獲得了最大的好處……走,我們去會一會張士誠的使節。”

張華與陳喬回到村子,接見張士誠派來的使節。

張士誠派來的使節是一個武將,五大三粗,雙手粗糙,有鹽民出身的痕跡:“在下張士德,乃是張士誠之弟,特來與貴村謀定通商事宜,願以鹽換米。”

張士誠將其弟張士德派來交涉,可見其誠意。

不過,張華搖頭:“你們也應當知道,在莊稼收穫之前,各地缺糧,捉襟見肘。有米缺鹽,還能勉強活著,有鹽無米,難以生存。我可用鐵和金銀,與你們換鹽。”

張華在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之前,不會輕易賣糧。

張士誠、張士德兄弟,最想要購買的資源是糧食,聽說張華拒絕以鹽換米的提案,在遺憾之餘,對張華的鐵礦又產生了興趣。

“如果貴村有質量上等的鐵,我們鹽村可以用上等的鹽進行交換。另外,也可以用蠶絲、牛羊交換。”

張士德作為鹽民出身的商販,注重貿易,沒有受到重農抑商的限制,儘量用鹽村的鹽換取夏村生產的其他物資。

“這些自然沒有問題。真正的難處在於,如何運輸物資?據我所知,皇太極實力強大,隨時可能在半途劫掠我們的貨物。你們鹽村是否有實力將鹽運來?”

張華開始試探張士誠、張士德兄弟的實力。

張士德眼神一凜:“實不相瞞,不久前我們鹽村曾與皇太極有過一戰。”